撰文| 阿觉

编辑| 芳晨 顿河

到底要不要大额并购?面对这一问题,如今全球制药和医械巨无霸们,再也不像此前“跑马圈地”时代那样大声回答“当然要了”。

近期,有MNC迫于经营压力,罕见宣布暂停大额并购举措。但对于有的巨头们来说,迫于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改善盈利能力,即使顶着愈来愈高的债务水平,也要在看到合适标的时,立马斥巨资出手。

如近期,百年医疗器械巨头碧迪医疗(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简称BD),在3年进行了约20次并购后,又干了一件大事:以42亿美元(约305亿元人民币)重磅收购了爱德华生命科学的重症监护业务。该笔并购是2024年至今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第二大金额并购案,同时也是碧迪医疗自2017年以240亿美元收购巴德(CR Bard)之后又一笔重磅并购。

为了筹集资金,碧迪医疗计划动用约10亿美元的现金以及32亿美元的新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Q1,这家巨头的债务总额约18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情况不甚乐观。那么,碧迪为何还要在债务巨压下继续进行大宗收购?处在其背后的医械圈,正处于什么样的巨震之中?

疯狂“买买买”后,背负债务巨压

6月4日,碧迪医疗宣布以42亿美元巨资收购全球“心脏瓣膜鼻祖”爱德华生命科学的重症监护业务,以拓展智能互联护理解决方案。此收购预计在本年度末完成,届时重症监护将作为独立业务单元运营。

该笔并购,是碧迪医疗“BD2025战略”下,为促进增长和创造价值的一次阶段性举措。“BD2025战略”核心要点在于,近几年,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战略性收购,强化地域扩张和引入新产品计划,而战略推进的目的是推动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提高运营效率。

2023年,这一重症监护业务创造了超9亿美元的收入。并入碧迪旗下后,预期将实现约6%至7%的持续收益增长,第一年的调整后毛利率至少为60%,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至少为25%。

为了筹集此次的收购资金,碧迪医疗计划动用约10亿美元的现金以及32亿美元的新债务,这一债务折合人民币约232亿元。

交易完成后,碧迪医疗的预计净负债率约3倍,并期望在交易完成后12个月在至18个月内,主要通过自由现金流偿还债务的方式,将其净负债率降至长期目标的2.5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笔交易发生之前,2021年至2023年,碧迪医疗一直承接着较大额度的债务总额,2021年时为176.1亿美元,2023年降至158.79亿美元水平,截至2024年前三个月,其债务总额又上升至180.11亿美元(约人民币1300亿元)。

碧迪医疗的债务压力,离不开近10年进行的数次大中小型并购。

2015年,碧迪医疗以122亿美元资金收购康尔福盛(Care Fushion),此举让碧迪医疗在全球医疗器械百强公司(按销售额计)榜单上首次冲进前十,但在彼时让其背负了大量债务。

2017年,碧迪医疗以240亿美元收购了巴德,这是当年医械圈两笔最大的并购案之一,另一笔是雅培并购圣犹达。

巴德在当时是全美TOP10的耗材巨头,两者的联合,让当时营收规模排名全球第九的碧迪医疗,有望直接冲进TOP5,超过罗氏、飞利浦,仅次于美敦力、强生、GE以及西门子。为了促成该笔交易,碧迪获得了约100亿美元的贷款,并出售了45亿美元的股票和其他证券。

但此后,碧迪一直在消化这笔收购,且自2017年开始,碧迪医疗的股价表现一直不是很佳,而冲进排名前五的市场期望,在之后落了空。

在2018年到2023年时间段里,碧迪一改大额并购的方式,转为了诸多中小型并购。

据不完全统计,碧迪医疗在3年时间里完成了约20次并购,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9月30日)约6起,包括收购CUBEX LLC 、GSL Solutions、Velano Vascular、Tepha等业内知名公司。

接着在2022财年,碧迪医疗先后收购了血液疾病测试开发商Cytognos,药房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Parata System,以及制药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Parata。

当年12月,碧迪医疗又一连收购三家械企,包括家庭医学测试开发商ScanwellHealth,外科技术制造商Tissuemed和智能药物管理开发商 GSL Solutions。

尽管收购给公司业务带来了一定增长,然而并未有效刺激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为何再次举债收购?

收购爱德华生命科学的重症监护业务后,市场最为好奇的是,碧迪医疗为何要在债务增加的压力之上,继续举债并购。

碧迪医疗是一家于1897年成立的百年医疗器械公司,最早以做体温计、注射器等业务起家,后通过自主研发和投资并购拓展业务,逐步形成了医疗、介入和生命科学三大业务。

一位来自医疗器械行业的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感慨,曾经的碧迪医疗是行业中发展较为稳健的公司,频繁并购或超大型并购的次数并不多。而近两年,这家公司却频繁收购,在他看来,“属于医疗器械行业的时代已经变了,不仅中小型企业难,巨头们也很难。碧迪医疗就是在经营压力与外部环境改变之下,不得不作出改变的代表。”

翻看其财报,不难看到,当债务情况有待改善的同时,这家百年医械巨头亟待改善盈利水平。2022年和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碧迪医疗的净利润在连续两年时间里都呈现了大幅下滑:2022财年实现净利润17.79亿美元,同比下降近15%;2023财年实现净利润1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6.6%,降幅进一步扩大。

此前,知名医疗器械行业网站 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发布了2023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其中,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医疗蝉联营收前三强,而碧迪医疗却已在十名之外,同年其营收约为194亿美元。

与之伴随的,是“停滞不前”的股价表现。

自2022年起,碧迪医疗的股价一直在220美元至260美元之间相对狭窄的区间内徘徊,截至美东时间6月21日,其市值约为689亿美元。

碧迪医疗的业务主要囊括三大板块:医疗、生命科学和介入,主要贡献营收大头的是医疗业务。

医疗部门包括药物输送解决方案(MDS)、药物管理解决方案(MMS)和制药系统(PS)业务部门,其收入增主要靠MDS和MMS所驱动。

介入部门包括外科(SURG)、外周介入(PI)和泌尿外科与重症监护(UCC)业务。

生命科学部门包括集成诊断解决方案(IDS)和生物科学(BDB),主要由IDS推动。

医疗部门虽常年占据营收主力,但近两年的增速表现反倒不如介入业务突出。碧迪医疗另在财报中强调,2023年,公司药物输送解决方案和其他血管护理产品在全球的销售表现,部分被中国市场的集采和新冠疫苗收入低于2022年收入所抵消。

2022年和2023年,碧迪医疗的新兴市场收入增长主要由拉丁美洲、南亚和中国区销售推动,但碧迪医疗坦言,中国市场集采对其收入产生了不利影响,且预计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碧迪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一大经典产品是留置针,一度囊获了6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留置针集采以及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有业内人士看到,碧迪的留置针业务压力颇大、市场似乎“越做越小”。

在经营受诸多因素掣肘、产品周期又在快速更迭的情况下,碧迪医疗同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们一样,结合技术演变趋势开启了多元化并购扩张,以分散和应对单赛道天花板低、周期更迭快的风险,从而搭建和稳固新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碧迪医疗们”也都在快速聚焦于那些更具增长潜力的赛道和领域,对拖累业绩、或非核心的业务板块进行了分拆与剥离。

如在2022年4月,碧迪医疗完成了老牌糖尿病护理业务的分拆,2023年8月又完成了介入部门手术器械平台的出售。

然而眼下,碧迪医疗的一切加法与减法,其结果都还需一定时间去验证,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何时找到强劲的增长点,能否将自己的排名前提,如何刺激资本市场的表现,以及现有的高额债务,该以何种方式还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