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报更新的时限已进入倒计时,预测在今后的几天中,或有更多的企业将面临终止上市的命运。”在6月24日晚间一连7家公司被同时叫停IPO后,有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表示,不过稍感欣慰的是,随着最严财报更新披露季的结束,A股IPO的申报、审核、注册的全流程审核程序在停滞多时后,已经再度全面开启。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方知跃@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一日七家!


2024年6月24日晚间,包括四川省华盾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航科电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7家拟IPO企业又被上交所和深交所宣布终止对其上市申请的审核。


随着上述7家企业相继以主动撤回上市材料的方式放弃IPO的进一步推进,也让整个2024年6月尚未结束之时,仅仅不到一个时间里,沪深A股IPO的“终止”名录中便已足足增加了77例饮恨A股的失意者。


纵然2024年的6月尚余四个工作日,但这一数字也早早地锁定了自注册制改革以来,沪深两市单月终止上市数目的最高纪录。


2024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A股IPO的撤单数目本就已大幅超越历史同期水平不断呈现潮涌之态。


在2024年6月之前的5个月中,平均每月便已经有近30家企业铩羽在A股沪深两市上市的路上,但与6月陡然猛增的终止上市的数据相较,依然小巫见大巫。


在刚刚过去的近一个月中,A股IPO的终止规模有多庞大,一组更为直观的数据是:据叩叩财经统计,截止到2024年6月24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终止上市的IPO企业数目共约216家(包括4家在注册流程中被终止的),其中有超过1/3的企业是在这最近的一个月里被叫停的。此外,2023年整个六月,沪深两市终止的IPO数量则仅为22家,也即是说,与去年同期相比,2024年6月中企业申报A股沪深两市上市的失败数量增长达250%。


2024年6月将成为A股拟上市企业最难闯的“鬼门关”,这其实也并不意外。


早在2024年6月初,便有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透露,对于诸多拟A股上市且正排队待审的IPO企业而言,正在经历着号称史上最严的财报更新季的考验(详见叩叩财经相关报道《IPO申报届满周年时,顺利闯关史上最严财报季,幸运能否持续?》)。


财务数据更新,原本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也属于审核途中的常态,因财务数据的有效期问题,拟IPO企业自然也只能按照监管要求更新新一轮数据后才能视情况而定能否继续推进审核。


按照监管层的相关规定,目前因补充材料而陷入中止状态的拟IPO企业必须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完成财务数据的更新,如果在此之前相关数据的更新未能获得监管层认可并更新披露,那么等待其的都将是终止IPO审核的命运。


但此番起始于2024年3月31日的财务数据更新季与以往不同的是,一边是众拟上市企业不仅要面对过去的2023年中经营环境的挑战,另一边更要直面IPO严监管和新政的加码。


早前,业内便有传言称,在进入财务数据更新季后,沪深交易所便一度“堵着不受理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更新资料”。


“交易所内部正在按照监管新政后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众多拟IPO项目进行评估,大批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企业都在被劝退,同时也在一一通知满足条件且准备继续推进审核的企业尽快更新财务数据。”在2024年6月初时,上述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便向叩叩财经透露,接下来到六月底之前,将有大批已递交上市申请的待审企业被叫停审核终止上市,“在IPO严监管的趋势下,能顺利通过这一道关卡的企业,俨然已是‘大浪淘沙’后的幸运儿”。


果不其然,正如上述知情人士所言,于是便有了此文开篇的一幕。


2024年6月中沪深A股IPO企业创纪录式的批量叫停,也仅是此番史上最严财报更新季的一个高潮。


在2024年4月开始,众拟IPO企业刚刚进入因需更新2023年财务数据而进入“中止”状态后不久,撤回材料终止上市的潮水便开始汹涌。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4年4月以来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沪深两市便有144家企业直接从IPO的“中止”状态跳转至“终止”审核。截止到2024年6月24日晚,沪深两市中尚待更新财务数据处于“中止”状态的拟IPO企业还有264家,其中申报沪市上市的企业约103家,申报深市上市的约161家,而完成财务数据更新已恢复IPO审核的企业仅59家,其中沪市34家,深市25家,此外还有在2024年6月20日刚刚受理的两家新申报IPO的企业。


在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财务数据更新季中,已经让超过1/3的已申报上市企业撤回了申请并终止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IPO趋严的挑战,不仅仅针对那些尚未通过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审核的项目,即便早前已经成功获得了上市委员们出具“符合上市的发行条件”首肯的已过会企业,也有多家企业在近一个月内纷纷从A股拟上市的队伍中抱憾离场。


据叩叩财经统计,在目前2024年6月中被终止IPO的74家公司中,便就有多达9家企业的IPO申请在早前就已经通过了监管层的审核,这9家在过会后依然需要面对铩羽命运的拟IPO企业分别为京磁材料、玮硕恒基、江铜铜箔、科腾精工、雅虎汽车、小伦智能、美科安放、中航科电以及金龙再生资源。


与IPO申报企业在今年以来日渐加速的“出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证监会对上市企业注册获批节奏的明显。


虽然截止到2024年6月24日已经有213家企业宣告了A股IPO的失败,但今年的前近6个月中,证监会仅下发了40份A股IPO的注册生效批文。据上述知情人向叩叩财经透露,在今年下发的40份注册批文中,还有较大的一部分是证监会在2023年便已同意注册的,但批文迟迟未能公布,其中仅约不到30份批文是在今年上半年作出的获准注册的决定。


“中报更新的时限已进入倒计时,预测在今后的几天中,或有更多的企业将面临终止上市的命运。”在6月24日晚间一连7家公司被同时叫停IPO后,上述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表示,不过令外界颇感欣慰的是,随着最严财报更新披露季的结束,A股IPO的申报、审核、注册的全流程审核程序在停滞多时后,已经再度全面开启。


1)四大主因构建IPO最严财报季


行业环境和政策导向,成为了诸多企业在近期选择撤回上市申请并终止IPO的理由所在。


“大批量企业在今年4月份以来上市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在4个方面。”上述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透露。


首先是企业自身基本面的变化。


在过去的2023年中,部分行业的景气度出现了回调,这也使得企业的基本面在IPO最新一期的报告期中出现了波动,许多企业的营收或利润呈较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并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回暖。


其次,源自监管层对IPO审核新规的落地。


2024年4月12日,在诸多拟IPO企业刚刚进入财务数据更新季而“中止”审核后不久,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九条”),随后,证监会及交易所也配合新“国九条”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上市监管配套政策,将A股各个板块的上市门槛和属性判定要求重新修订,其中沪深两市的上市标准被显著抬高,同时也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并明确从严监管分拆上市。


根据沪深A股IPO的最新划定标准,拟申报主板上市的企业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指标由1.5亿元提高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由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申报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最近两年净利润指标由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并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


科创板中,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并将“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此外,对于最近一年营收不满3亿的企业,需“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上市门槛的骤然抬高,必然将部分不符合新标准的已申报上市企业拒之门外。


“2023年财务数据的更新,正是对目前拟IPO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最近一年’经营状况,随着2023年报的明晰,自然就会有与之以往相比更多的企业未能用‘时间’换来上市的‘空间’”。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除了业绩的不达标,也有部分拟IPO企业因涉及到在此前几年的IPO报告期中存在突击分红的嫌疑而被监管层叫停。


“将突击‘清仓式’分红明确纳入发行上市的负面清单,这也是在之前IPO审核中未出现的情况,这也是为了防止拟IPO企业上市‘圈钱’的动机。”上述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透露,除了对拟IPO企业大比例分红的关注,监管层也在加大对拟上市企业募集巨额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一手分红”同时又“一手补流”的项目,监管层更是对此审慎以待,“目前知道的情况是,部分涉及该问题不是非常严重的企业,为了推进IPO的继续,已经在着手修改IPO的募投项目,大幅缩减融资规模,尤其是补流的需求。”


当然,新“国九条”中已明确的对分拆上市的“严监管”,也已经让多家“A拆A”的企业成为了A股IPO的审核“逃兵”。


仅2024年6月14日晚间,便有4家A股上市企业几乎同时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子公司分拆上市的计划——晶盛机电、宝钢股份终止分拆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海信视像终止分拆子公司至科创板上市,华海药业则终止了其子公司长兴制药北交所上市的计划(详见叩叩财经相关报道《一日四家告败,“A拆A”分拆上市强监管政策紧缩风声乍起!深圳华强分拆电子网IPO变奏在即?注册批文有效期已过九月却难启发行》)。


2024年6月16日晚间,已过会一年的江铜铜箔IPO宣布终止。江铜铜箔此次IPO便是由上市企业江西铜业分拆上市而来。


自2024年4月中旬以来,被叫停分拆上市项目更已达到近十例。


近期,据叩叩财经获悉,在投行圈内也已经有消息流出,称监管层对分拆上市的监管口径将进一步严格受限,甚至还有传闻称,“基本明确沪深不能分拆”,欲分拆到北交所上市的,则还留有窗口,需“一事一议”。


迫使拟IPO企业在近期“批量”终止审核的第三大缘由则是监管层对企业现场检查和问题导向型的现场督导的加码。


在过去几年的注册制审核改革之下,来自于监管层的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对拟IPO项目的威慑力有多强,已无需赘述,但凡被抽中现场检查或是被监管层发起现场督导的IPO项目,几乎皆弹无虚发,被迫接受检查的企业,绝大部分不仅不得不最终“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终止上市,大多数企业及其IPO的中介机构还要面对监管层的严厉惩处。


早在2024年3月中旬,证监会便率先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了修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改就是明确了对在实施现场检查过程中撤回了上市申请的企业一查到底,也就是说取消了此前的“免检期”规定,即便是在接到检查通知十个工作日内撤回了上市申请,监管层仍然要开展检查,该追责、该处罚的仍然要追责处罚。


同样在2024年4月12日新“国九条”落定后,证监会也修订来了《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彼时,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坦承,将首发企业随机抽取检查的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并相应提高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和交易所现场督导的比例,调整后,现场检查和督导整体比例将不低于申报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近期撤回上市申请的公司也不乏被提起现场督导和抽中现场检查的,被监管层查出存在不合规之处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撤回IPO材料终止上市,还可能面对追责。”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早前海通证券在上交所的所有发行上市保荐项目便要求“进行全面梳理自查”,背后主要原因也是因海通证券早前保荐的多个项目被监管层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出较为严重的问题。


在海通证券的自查之下,于是外界看到了多起由海通证券保荐的沪市IPO项目在近一个多月中频频撤回了申报。


最后也有部分企业因调整上市计划而选择终止目前的IPO申请。


“因企业自身的经营需求和监管的政策,部分原本申报沪深两市上市的企业为了尽快完成IPO,于是更改上市路径,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境外或北交所。”上述知情人士告诉叩叩财经,据其了解,日前最近两日刚刚选择终止沪深两市IPO的企业中,便有决定“改道”北交所的企业。


2)IPO终止大潮中,中金公司“最受伤”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77家拟IPO企业的上市申请划下了终止符,这是在自注册制改革实施以来的过去几年时间中,A股几乎从未出现的局面。


正如上述所言,行业景气度的变化,成为了近期拟IPO企业铩羽的最大障碍之一。


那么哪个行业成为了2024年以来的IPO“重灾区”呢?


据叩叩财经统计,今年6月终止上市的这77家企业中,最多被叫停的企业来自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共有高达14家企业来自于前者,而来自于“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中的,也有8家企业。


拉长时间线,或许更能呈现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中拟IPO企业的“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截止到2024年6月24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中撤回IPO申报的企业数量便已高达43家,占同期IPO失败总数的20%,为所有行业之首,即今年以来,每5家终止上市的企业中,便有一家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


2024年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IPO失败的绝对数量虽不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但从今年以来IPO的撤否率上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则是目前IPO申报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中最高者。


2024年以来,截至目前,涉“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的终止IPO企业数量为33家,目前尚在IPO待审队伍中等待进一步推进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公司还有38家,此前近6个月中,共有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的IPO申请获得了证监会的注册,按此测算,“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今年上半年的IPO撤否率已高达了43.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虽终止上市的企业众多,但在今年以来的撤回率约为39.8%,目前该行业还有56家拟IPO待审,在今年年内,也有9家该行业企业的IPO注册申请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生效。


如果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今年以来IPO终止的“重灾区”,那么令人意想不到是,随着2024年以来的IPO终止潮的涌动,在目前IPO投行保荐业务市场份额占有规模最大的前十大券商中,遭受冲击最大,或并非日前因投行保荐业务的违规屡屡受罚的海通证券(详见叩叩财经相关报道《要求全面自查上市项目!海通证券投行业务违规频出惹恼上交所:保荐科利德IPO带病闯关再遭通报批评,数十家拟上市企业或受波及》),而是曾经的“投行贵族”中金公司。


据叩叩财经统计,在2024年6月终止IPO的74家企业分别由29家券商保荐,其中,撤回项目最多的为中信证券,达到了13家;紧随其后的则是中信建投,为8家;海通证券则以7家保荐企业的撤回数位列第三,中金公司排名第4,当期已有5家保荐的IPO企业被叫停。


若以2024年上半年为时间轴,那么在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华泰联合、国金证券、国信证券、申万宏源等在2023年中IPO成功保荐公司数目排名前十的券商中,虽中信证券依然以31家保荐首发项目失败位列IPO终止数目的首位,但中金公司已超越的海通证券和中信建投等,以18.5家(联席保荐按半家计算)保荐失败的IPO项目位列第二,海通证券保荐失败的IPO数目为18家暂列第三。


纵然中金公司在2024年以来首发保荐项目的绝对撤回数不及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及海通证券,但中金公司IPO保荐的申报项目总数却远不如前述三家。故从监管层惯用衡量保荐质量的“撤否率”指标来看,中金公司的撤否率无疑是A股十大券商中最为惊人的。


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中,中金公司保荐的IPO在审项目还有22家,沪市和深市各11家,在今年前几个月中,中金公司的IPO保荐项目仅获得了两份证监会的注册批文。


那么中金公司保荐的IPO项目中被“撤否”的项目数量合计占其2024年以来保荐的IPO项目总数比例便达到了43.5%,为目前A股IPO保荐业务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前十大券商中“撤否率”最高者。


海通证券在同一时期中,IPO保荐业务的“撤否率”则约在37.5%,目前沪深两市还有23家由海通证券保荐的拟上市项目还未获得结果,而在今年的前几个月中,海通证券已有7家保荐的首发项目获得了证监会的注册。


反观中信证券,即使其在2024年以来被叫停的IPO保荐项目数绝对数量庞大,但在其同样庞大的申报基数下,使得其同期的IPO撤回率约在36.9%。


中信建投的撤否率则更低,为27.6%。


(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