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蓝若”),一家专注于电力行业互感器监测装置研发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历经383天的漫长等待后,其科创板IPO梦碎。2024年6月21日,上交所的一纸监管警示揭示了其IPO受挫的真相——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缺陷。

格蓝若的业绩波动曾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2020年的3893.67万元收入起步,到2022年跃升至4.17亿,复合增长率高达227.40%。然而,扣非净利润从2020年的1260.77万元到2021年的亏损198.25万元,再到2022年的1.87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利润变化令人费解。2023年上半年,格蓝若的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双双下滑,业绩成长性遭受质疑。

真正导致格蓝若IPO失败的导火索,却是其对第一大供应商——湖北立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湖北立源”)的采购问题。上交所在监管警示中指出,格蓝若未能充分阐述与湖北立源交易的合理性、公允性和必要性,且采购价格异常偏高。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格蓝若向湖北立源采购的安装服务与技术服务金额总计超过4000万元,价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格蓝若辩称,这是由于湖北立源承担了更多服务项目,但上交所的调查却发现,湖北立源的差旅费用占比过高,与其正式员工数量不匹配,且与行业惯例相悖。

此外,格蓝若向湖北立源支付的技术服务费主要用于安全教育、协调开票等事务性工作,这些费用在其同行中并无先例。这不仅违反了信息披露规则,也暴露出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漏洞。

保荐机构海通证券的保荐代表人李欢、章志福也未能幸免。两人因未能履行审慎核查义务,对格蓝若与湖北立源之间的交易未进行深入调查,同样收到了上交所的监管警示。海通证券近期多次因保荐项目问题受到监管批评,被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并撤回了9个保荐项目。

此次IPO失利对格蓝若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也提醒所有拟上市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避免因信息披露瑕疵而导致的上市失败。同时,中介机构亦需强化自身职责,严格遵循执业规范,以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