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种炒作模式!

每年的6月到8月都是中报业绩发布的日子,受中报业绩落地的刺激,A股通常会迎来一波关于业绩的炒作,俗称中报行情。

比如凯中精密2024年06月25日发布公告,业绩大幅上升。

预计2024-01-01到2024-06-30业绩:净利润7000万元至9000万元。

增长幅度为1068.44%至1402.28%,基本每股收益0.24元至0.31元。

上年同期业绩:净利润599.0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209元。

受此消息影响,今天凯中精密一字涨停。

那么中报是如何炒作的,这里可能会有三中炒作预期模式:

业绩预告的出来之前的潜伏

比如7月初到7月中旬是业绩密集披露期,这里就会有资金提前去埋伏预告,吃业绩增长的溢价。

当然这种炒作你需要了解哪些行业今年中报的业绩确定性较高,而且是还没发酵的,这个要阅读一些研报,需要你有一定的研究功底。

业绩出来后的炒作

这种一般是前期市场关注度不高的方向,突然某天板块出现一个业绩超预期的个股;

这个逻辑充分受到资金认可,炒作逻辑由个股逐渐扩散到行业,出现了一波题材炒作。

业绩预增成为情绪炒作题材

这种就是公司业绩预增幅度不大,但其故事的想象力大,市场如果缺乏题材炒作主线时,业绩线就容易成为情绪的宣泄口,成为一个过渡题材。

从一季度业绩增长来看,CPO 、PCB等科技方向亮眼,还有就是大宗商品带动的有色金属方向,这些可以做业绩预告之前的潜伏。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报业绩如果继续增长,但增幅没有加速,不排除可能会被兑现。

还有增长持续性的思考,比如大宗商品的涨价带动有色的业绩上涨,其本身的逻辑推动一个是全球通胀,另一个是经济复苏。

通胀方面老美开始有所转好,而经济复苏暂时也没看到强有力的数据来支撑。

相比业绩发布前的潜伏,或许更应该看业绩落地之后的预期。

这里所说的预期,不全是指业绩增长预期,同时更指向企业未来的需求预期。

所以这里对于企业的定价应该为:定价估值=经营估值+需求估值。

比如去年的英伟达与今年的英伟达,基本面上有什么天翻地覆的区别?显然没有。

但去年的英伟达与今年的英伟达市值差了好几倍。

过去20年,中国成长出很多巨无霸互联网公司,为什么?

因为中国巨大的内需。

所以从需求的角度,目前管理层反复说到的是设备更新,新质生产力等方向。

这些方向,如果业绩表现还不错,那么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

最后,再次强调A股业绩时间轴,帮大伙儿梳理下A股业绩炒作的时间脉络,为下一阶段财报季做准备。

【1月31日】创业板年报预告(强制),沪深两市主板年报预告(有条件强制);

【2月28日】中小板、创业板业绩快报或正式年报(强制);

【3月31日】中小板一季报预告(有条件强制);

【4月10日】创业板一季报预告(强制);

【4月15日】深证主板一季报预告(有条件强制);

【4月30日】中小板中报预告(有条件强制),所有板块年报和一季报(强制);

【5月-6月】业绩真空期;

【7月15日】创业板中报预告(强制),深证主板中报预告(有条件强制);

【8月31日】中小板三季报预告(有条件强制),所有板块中报(强制);

【10月15日】创业板三季报预告(强制),深证主板三季报预告(有条件强制);

【10月31日】中小板年报预告(有条件强制),所有板块三季报(强制);

【11月-12月】业绩真空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