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欧美AI投资圈里,流传着两张比较有趣的图片:

在最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家公司前半段的股价走势如出一辙。蓝色线条代表思科公司(Cisco)的股价走势,其对应的英文描述是:“从1992年~2000年,思科公司股价上涨了近14,000%。在公司进行拆股后,股价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达到顶峰”。绿色的走势线则属于英伟达(Nvidia)“自2016年开始,其股价同样不可思议的上涨了超过12,000%。在6月7日进行拆股后,股价迅速飙升”

而下面的图片就更有意思了。这两篇新闻报道均出自同一家国际新闻媒体,新闻标题也是惊人地相似:一篇是“思科公司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有价值的公司”;另一篇则是“英伟达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两篇极其相似的新闻报道,唯一区别在于它们发布的时间——思科的报道发布于2000年,而关于英伟达的报道则是发布在24年后的今天

相似的股价走势、相似的新闻报道、以及相似的股价回落趋势,难免的让大家产生一个疑问:英伟达与其引领的AI行业,是否会步思科和互联网泡沫的后尘,还是继续担当科技发展的动力引擎?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公司,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资本市场尚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许多投资者朋友可能并没有经历过互联网泡沫带来的资本狂欢,以及后面泡沫破灭造成的股价暴跌,甚至对思科公司也不太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尘封资本市场已久的历史记忆。

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球互联网科技厂商,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推动了客户端-服务器技术和企业互联网连接的迅猛发展。其主要产品集中在互联网协议(IP)路由和以太网技术上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在美国快速普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需求量暴涨,作为网络设备厂商的思科,其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曾于2000年3月以超5550亿美元的市值击败微软,成为当时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彼时,思科路由器之于互联网市场,在不少投资者眼中,就类似如今的英伟达GPU之于人工智能,整个互联网行业仿佛都将依赖其产品运行。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处理器、思科网络设备,代表着当时互联网行业的软件、硬件、网络三大标杆。

好景不长,2000年也是美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年。此前,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一度攀升到5048点,随后,以思科为首的一众高科技企业被大肆抛售,并引发了一场指数级的“雪崩”,而自1992年起累计涨逾1,4000%的思科,在2000年4月以后的一年时间中,股价一度跌逾80%,并至今都未能恢复元气。

时至今日,思科1852亿美元的市值,早已被几大超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大佬们远远甩在身后。


对比24年后与今天,英伟达与思科有什么相似之处?


最近的几个交易日,由于美股“三巫日”的到来,以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减持股票的原因,英伟达股价经历了一段较为“灰暗”的日子。截止25日收盘,英伟达股票从最高点140.76元大幅下跌15%三个交易日内已跌去约“1.5个贵州茅台”。一时间,“AI泡沫论”在社交媒体上盛行,许多人开始质疑英伟达股票及AI行业持续上涨的势头,担心“互联网泡沫”历史重演。

从某种意义上,英伟达和思科公司确实具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首先,从思科公司前半段股价走势,和英伟达目前股价走势的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惊人的雷同。无论是1992年~2000年的思科,还是2016年~2024年的英伟达,两者的股价在8年的时间里上涨幅度均超过了100倍两家公司分别在2000年和2024年宣布拆股后,股价都阶段性的超越了科技老大哥——微软公司,成为了全球的市值第一,并在短时间内股价均大幅回落。

同时,英伟达在AI时代的地位与Cisco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地位相似——两者都是各自时代的“卖铲人”。在20多年前互联网建设时期,作为那个时代的“卖铲人”,思科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第一款多协议路由器。上市之后,又通过研发与并购,向外拓展了交换机以及其他网络设备产品线,在1995年成为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设备厂商,市场普遍以为整个互联网都将依赖于思科的路由器运行。同样在当前的AI基础设施建设时期,AI大模型军备竞赛阶段,最大赢家则是“卖铲大户”英伟达

在行业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与当前AI行业的发展均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而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日本泡沫经济崩盘,漂亮国战胜了政治与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在9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叠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长期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吸引大量资金涌入资本市场,伴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非理性地扩张。

在进入2020年后,由于口罩以及地缘冲突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由盛转衰,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OpenAI发布的ChatGPT横空出世后,AI行业成为了全球科技发展的焦点。人工智能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大量热钱涌入该行业,AI似乎担负起了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


英伟达和思科、AI浪潮和互联网泡沫,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随着AI行业和“带头大哥”英伟达处于狂热的情绪中,市场上也响起了一些质疑声。在这些声音中,最出名的便是方舟投资(Ark Invest)首席执行官、华尔街女股神——“木头姐”凯西·伍德(Cathie·Wood)

在今年年初的一封致股东信中,木头姐表示已全部出清英伟达股票,并发出了对于AI行业泡沫破灭的警告,将英伟达和曾经历股价“抛物线”的思科公司做对比。在木头姐的眼里,英伟达和AI行业正在复制当年思科和互联网泡沫的故事

结合我们前文中所述,木头姐的担忧不无道理,英伟达和AI行业与思科及互联网泡沫确实有历史相似之处,而且单从投资业绩来看,木头姐做的已经足够优秀了。但是从行业和公司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两者仍具有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行业所属的周期来看,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处于市场高峰,但AI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互联网行业从开始发展到泡沫破灭,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大周期。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克林顿政府急需一项将漂亮国经济拉出泥潭的有效政策。于是,美国政府开展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建设数据通信基础设施,将网络连入每一家美国企业、机构和家庭,并作为经济振兴的刺激手段。从1990年~2000年,漂亮国互联网渗透率由1%上升到超过60%全球网民数量从100万上升至3亿。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增量空间逐渐缩小,行业发展已无更大空间

反观目前的AI行业,尚处于较为早的阶段。自AI元年——也就是2022年,Chatgpt产品发布至今,也不过两年时间。其中面向C端的产品,例如LLM大模型、AI手机、AIPC等仍处于研发阶段,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巨大的放量增长空间。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渗透率已达80%~90%,新老智能设备的AI市场替代空间远比20世纪末21世纪初要大得多

同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当时过热经济环境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互联网泡沫的主要“助推器”。在1995至2000年间,美联储开启了新一轮降息周期。通过三次降息操作,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5.50%下调至4.5%。

在降息的预期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持续下行。这些举措为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进一步助推了市场“最后的疯狂”,最终导致泡沫产生

而反观如今,从2022年3月至今,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共进行了11次加息,幅度从最开始的25个基点,到后来的50个基点,以及连续4次75个基点,后来加息幅度又逐步放缓,在2023年6月美联储曾暂停加息一次,2023年7月恢复加息25个基点,将利率推高至5.5%——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过高的利率水平以及遥遥无期的降息政策,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市场遭重,消费、投资意愿降低。叠加地缘冲突的影响,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流动性难言“过热”,与互联网泡沫时期截然不同

从微观的个股估值方面,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思科公司在股价巅峰时,其市盈率一度达到232.96x,而自1994年~2000年间,思科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倍数也有近100x之高。彼时互联网泡沫下的思科公司,其股价上涨更多是来源于市场流动性溢价,估值的上涨已大幅偏离业绩增速

反观英伟达近一年来估值系数上的变化,远期市盈率基本保持在40x~20x的水平。除每季度业绩公布前投资者的乐观押注、导致远期市盈率倍数短暂推至过高以外,其他时间内均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结合上图纳斯达克目前的综合市盈率(约30x)来看,英伟达目前的市盈率尚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英伟达的上涨除市场的乐观预期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英伟达最近一个季度的同比收入增长为262%,它的上涨是有稳定增长的业绩作为支撑。由此可见,英伟达股价的上涨与思科公司当时的情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符合戴维森双击理论,而后者更多的是由过高的资金流动性造成的非理性溢价

此外,两家公司的经营策略与竞争环境有着较大的不同。作为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的“卖铲人”,思科的核心产品为路由器和网络交换机。当时,思科的网络交换机市场份额高达69%,网络路由器市场份额更是突破85%。

在2000年之前,思科处于绝对的市场霸主地位,在所在领域基本没有对手。而当时的路由器及交换机技术壁垒其实并不强,思科真正爆发前也没有企业真正关注这个市场。少数能对它构成威胁的企业,是阿尔卡特、朗讯和北电。

2000年之后,情况变了。由于其产品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许多有一定电子设备生产技术储备的公司,在拿到思科的产品后即可大规模开始复制粘贴Juniper、华为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思科的地位。2000年中,Juniper发布了首款产品M40路由器。这款产品让Juniper抢占了15%的市场份额。更让思科害怕的,是来自我国的科技新势力——华为。2000年,华为发布了中国首款高端路由器:NetEngine,标志着其开始具备核心路由器的产品能力。2002年,在一系列重大项目招标中,华为接连击败思科,斩获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年,华为首次正式亮相全球电信设备展。华为展示的数据产品,性能与思科产品相当,但价格却比对手低20%到50%。华为还在欧美主流媒体上刊登极具挑战性的广告:“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价格”

产品利润被急剧压低、市场份额被竞商持续蚕食的思科公司,无奈之下也开始走上裁员、产品转型之路。但几次转型调整并不成功,最终思科公司倒在了历史洪流之下。

而作为全球AI算力龙头,英伟达在GPU设计领域拥有深厚的专长,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这些宝贵的资产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为竞争对手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同时,以CUDA架构开启软硬件生态,形成护城河。CUDA的本质是“软件定义硬件”,实现“软件调用硬件”,CUDA核越多,计算性能越强。虽然AMD、英特尔等对手一直试图强攻GPU市场,但都收效很小。如英伟达拥有的“护城河” Cuda软件平台,其他公司即便在芯片硬件指标上赶上英伟达的水平,但是市场已经被英伟达占据,要打破护城河很难

所以,AMD、英特尔等对手若要打破英伟达的护城河,除了在GPU硬件性能上要超过英伟达外,更难的是构建使用生态。由于英伟达的技术累积与产品生态形成的壁垒,短期内,英伟达在AI行业中很难被打破。英伟达也用一份份“炸裂”的财报告诉做空者:不是我的估值太贵了,是你的计算器该换了


关于AI行业与英伟达未来将面临的风险


我们认为:英伟达的涨势还远未结束,它不大可能成为下一个思科,AI行业的表现充满期待和想象空间。但这不意味着英伟达能够一劳永逸,永远坐在AI行业领航员的宝座也不意味着AI行业未来永远不会经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悲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希勒曾提出“资本市场泡沫是这样一种情况:关于价格上涨的新闻刺激了投资者热情,投资者热情通过心理感染在人群中传播,并在此过程中放大可证明价格上涨合理性的故事”。

行业发展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行业中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平衡;而公司估值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未来业绩的兑现。在这一点上,英伟达和AI行业也不例外

对于AI行业而言,其现实挑战是,如果科技大厂无法在未来3~5年通过大模型获得切实的业绩增长,那么AI行业的增长也将缺乏坚实基础

红杉资本今年3月份的预估称:自ChatGPT发布引爆AI繁荣以来,AI底层设备生产公司:例如我们提到的英伟达、和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以及我国的服务器生产商工业富联、光模块生产商中际旭创等公司已赚取超过8000亿美元的利润,但生成式AI公司的总销售额仅有30亿美元。

在目前来看,AI真正的落地应用场景仍十分有限,生成式AI、大模型仍处于“百模大战”和“装备竞赛”的烧钱阶段。如果未来这些处于AI产业链中、下游的公司无法通过消费者实现盈利变现,将造成行业产能过剩,那投资者对于AI行业的预期也会随即破灭。

而对于英伟达公司来讲,能否在未来继续公布一份份“炸裂”的财报,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除了英伟达的老对手AMD,和一直以来虎视眈眈GPU市场的英特尔之外,国外的科技巨头,如微软、苹果、和亚马逊等,虽然目前仍无法绕过必须采购英伟达GPU来发展各自AI产品的制约,但这些巨头这两年以来已陆续宣布开始研发自己的AI芯片。

同时,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国产AI芯片在近年来也在飞速发展以华为为例,其昇腾系列AI芯片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尤其是在手机、服务器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华为的努力使得我国在AI芯片领域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也为国内其他AI芯片企业树立了榜样。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寒武纪的智能处理器IP产品已经集成于超过1亿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中,其思元系列产品也被多家服务器厂商采用中科曙光及其子公司海光信息,在高端处理器领域已完成授权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出了自研的算力CPU和GPU

从长期看,随着基础设施投资进入平稳期、技术走向应用落地。英伟达若要保住AI行业老大哥的位置,必须持续研发,加快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若稍有松懈,其市场份额将会迅速的被其他公司所蚕食。对于英伟达而言,未来的任务是双重的:抵御不断崛起的竞争对手,并准确预测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

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很多公司和产品都面临“洗牌”。至于人工智能芯片未来将走向何方、英伟达能否稳坐全球市值头把交椅,这些问题或许只能交由时间给出答案

你们怎么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