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与结构优化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强调保险业需服务于科技自立、民生福祉及安全应急,提出要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机构调整产品结构。他指出,保险业需转变发展模式,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透露将出台政策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保险资金多元化投资,展现保险业在经济稳增长与社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评:保险业当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关键点就在于产品和服务体系与需求相匹配,真正发挥其基于风险防范保障和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提升认识水平,从全局性角度出发,对用户实现风险、收益、个体差异性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兼顾,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财富与风险管理。


 保险高管共话行业革新

6月20日举办的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上,五位保险业领军人物就行业创新发表见解。蔡希良强调促进养老金融与产业互动;赵鹏倡导利用科技优化保险模式;宋曙光主张挖掘数据价值;庄乾志呼吁再保险制度型开放;赵永刚则关注发挥长期资金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保险业正合力探索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升级路径。

 评:几位高管分别从养老金融、保险数字化转型、数据资源的资本化、再保险的制度型开放等几个方面展开的深入的探讨。养老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是我们当前值得去关注和重点思考的一些方面,其对于用户本身需求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投资理财与人生财富规划结合起来,保险业务当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试金石”,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来赋能未来蓬勃发展的养老和财富管理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从如何交易,如何发现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些财富管理的浅表层面出发,实现真正从底层逻辑的全面贯通,亦是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重要的立足点。


 保险业3%预定利率时代或将落幕,多家险企计划停售相关产品

近期,多家大型保险公司计划在6月底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部分公司已申报2.5%定价利率的新产品。此番调整被视为应对利差损风险、顺应低利率环境的举措。监管虽未正式通知,但部分险企已内部通知代理人加快销售3%利率产品。市场人士预计,未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集体下调,以应对投资收益率下降的挑战。保险业需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管理,以实现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下滑引关注

近期,多家保险公司公布的2023年度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显著下降,部分产品甚至未达50%,与去年普遍超100%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分析指出,下滑原因包括监管对分红水平设限以降低险企负债成本,及市场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减少。红利实现率的降低反映出分红险实际收益与销售时演示收益的差距,提示消费者应综合考虑保险产品各项因素,而非仅依赖分红收益率作为选购标准。尽管如此,鉴于当前低利率环境,分红险仍具有相对吸引力,行业预计其市场份额将保持稳定。

 评: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中,无论是分红实现率的下滑,还是带有固定收益预期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分红和收益作为投资收益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者,利率水平的下滑是一个相当明显的负面信号。不过,投资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不应仅依赖于收益这一单一维度,而是要综合考虑保险费用、保险期限、保险责任、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如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投资策略以及历史投资回报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要理解这类产品的收益实现机制和对应的计算、交易方式,学会区分保证收益与非保证收益,理性看待分红险的潜在收益。此外,应选择有良好历史业绩、财务稳健、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和产品,优先考虑那些提供透明信息、有良好表现的产品。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也要理解保险作为一种长期的财富管理工具,本身就会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应当明确个人的财务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据此制定财富管理计划,确保投资活动与个人的长期财务安全和增长目标相匹配。


证监会: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积极入市

6月18日,证监会市场一司党支部发布《以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文章称,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积极入市,打通制度堵点。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资本市场改革综合评估,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等重要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拓展优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

评:在通过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保险资金对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作用将有助于减少市场的短期波动。保险资金的参与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未来,保险资金权益资产投资产品比例提升将有助于提高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同样地,由此带来的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充分响应服务实体经济的“五篇大文章”的有关精神。对投资者、投保人而言,随着投资者对资产配置认识的提高,保险产品通过底层资产的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在养老、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资产配置需求,更丰富和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将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多样性的资产配置需求。


 南方暴雨灾害保险业迅速响应,已处理报案1.84万件涉资6.19亿

近期南方多省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金融监管总局紧急部署,要求保险业强化灾害应对与理赔服务。各地金融监管局随即启动大灾响应机制,保险机构全力投入救援理赔,简化流程加速办理,已接到1.84万件报案,报损金额达6.19亿元,涵盖车险、企财险等多个险种,目前赔付预赔1.05亿元,理赔工作正稳步进行。

 评:保险业在此次灾害应对中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其在经济补偿上的基本职能,更彰显了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灾后重建、提升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公共价值。


金融监管总局拟升级人身险数据规范,强化保险业数据标准化

6月24日,为适应保险业发展和监管要求,金融监管总局修订了《保险业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人身险公司2024版)》,旨在通过扩展数据主题、数据表和数据项,优化数据采集深度与广度,提升数据报送效率与质量。修订内容涵盖新增数据主题域、拓展数据采集、优化数据结构、充实特定公司数据采集及调整数据组织形式,涉及16个数据主题、117张数据表和3057项数据项,以促进人身险公司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


中国人保更换回旧LOGO引热议,网友态度两极分化

中国人保于近日完成了内部审批程序,决定恢复使用罗熹任职前的公司LOGO、简称及司庆日,线上线下品牌标识已开始更新,此举引发网络热议。大部分网友对此举表示支持,认为老LOGO更具亲切感和辨识度,同时也有人担忧更换成本过高,认为公司应减少此类变动,专注提升业务表现。


 人身险保费增长放缓,预定利率下调或刺激短期销售

近期,光大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尽管二季度新单增长面临高基数压力,但居民储蓄意愿强、险企合作限制放宽及部分险企调低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等因素有助于缓解压力,预计人身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NBV)在高基础上仍有正增长潜力。资产端,若长期利率稳定及股市回暖,险企投资回报有望提升,推高行业估值。报告还分析了5家人身险企业1-5月保费收入情况,整体呈现稳步增长,其中预定利率下调短期内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但也可能对中长期销售策略形成干扰。财产险方面,得益于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的双重驱动,保费增速回升,预示着汽车消费和经济复苏对险企业绩的正面影响。

 评:保险行业对预定利率的调整是基于风险管理和对经济环境的预判,特别是考虑到监管政策、市场利率变化及全球经济状况。这些因素驱动保险行业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调整。尽管新产品的预定利率较低,但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依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储蓄和风险保障。
预定利率的下调可能会在短期内促进销售,因为消费者希望在新旧产品更替前锁定现有的较高利率,从而在短时间内增加市场需求。同时,保险公司通过降低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可以作为一种成本控制手段,减轻长期财务负担。这可能使保险公司有能力推出更有吸引力的营销活动,进一步促进销售。
然而,这种短期内的销售刺激可能会对未来的需求造成透支,对中期销售策略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保险公司通过调整预定利率,可以优化成本结构,更好地防范利差损风险。
此外,一些销售人员可能会利用产品即将停售的信息进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在没有充分理解产品特性和自身需求的情况下进行购买,这违背了保险销售的诚信原则。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违规营销行为的监督和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中国人寿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或再失大单

6月11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拟聘任安永华明担任2024年度境内审计师,同时聘任安永香港担任2024年度香港审计师,分别替代普华永道和罗兵咸永道。据了解,此前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取消聘请普华永道担任2024年度审计师,包括中国太平、中国人保、海通证券、中国石油、招商银行等大型上市公司。

 评:如中国人寿所述,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是基于对公司审计服务需求的综合考虑,意在通过更换审计机构来更好地满足公司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过,众所周知的是,普华永道由于牵扯到恒大财务造假案,对自身的声誉和业务的正常开展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国寿之前,除了本条新闻所述的公司取消与普华永道的合作之外,中国中铁、招商蛇口、招商轮船、杭州银行、宁波港、宁波远洋、中国石油、沪硅产业、迈瑞医疗等重要上市公司均取消聘请或不再续聘普华永道作为2024年度的审计机构。


电商大促运费险引争议:商家成本飙升与羊毛党套利并存

近期电商618大促期间,强制运费险制度引发热议。商家反映,平台强制要求开通运费险导致退货率攀升,运营成本增加,小饰品商家平均每单成本因此高达5-6元。同时,规则漏洞催生“羊毛党”,利用退货运费险与实际快递费差价非法获利,形成灰色产业链。专家指出,除强制保险外,保险应基于自愿原则购买,平台强制购险或涉违规,建议优化规则保护商家权益并打击保险欺诈。

评:实际上,强制运费险的实施对商家来说,将会显著带来退货率的增长进而推高了运费险的成本,损害了商家利益。而运费险赔付机制存在的漏洞则充分暴露了其看似供需两旺的背后,核心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现有机制未能有效区分不同商品和不同消费者的风险差异,导致定价可能不合理,同时也为滥用保险提供了空间。而与一般意义上保险产品相比,虽然运费险也是基于风险转移的原则,即通过缴纳保费来转移特定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由保险公司来担任承保与赔付的操作,但是,传统保险产品通常基于消费者自愿购买原则,在该案例中,运费险却变为商家参加大促的强制条件,减少了商家的选择权;一般保险产品的赔付机制更为复杂和个性化,依据具体条款和实际损失确定,但运费险的赔付往往是往往固定的或与实际运费有一定偏差,即不能很好地真正契合损失补偿的原则,从而在加大商家和消费者负担的同时,却又存在了套利的空间。不少商家反映,快手平台被指强制性开通运费险且不让商家退出,京东平台有商家投诉其强制开通店铺运费险并乱扣费的情况,淘宝平台上也有商家反映,在大促期间如6·18,商家必须开通运费险才能参与活动,否则会失去流量支持。上述捆绑销售的行为本质上都违背了保险产品的自愿原则,在运费险本身不属于政策规定的强制性保险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搭售也是一种违规行为。


B站保险UP主崭露头角,健康保障类产品成新宠

B站作为拥有超3亿月活用户的热门平台,其保险内容创作者(UP主)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在5月23日披露的一季度财报显示,B站日活跃用户破亿,商业化进程加速,其中母婴护理市场直播带货增长显著,与保险需求高度重叠,尤其是健康保障类保险如重疾医疗、意外险等,与B站用户群体的需求相契合。用户群体以25-35岁的年轻家庭支柱为主,对保险内容有深度研究的兴趣,偏好有理有据的消费决策,这对UP主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已有保险UP主通过B站平台发布保险知识视频,吸引用户私信咨询,再通过微信进行深入交流,获得了接近50%的转化率。他们认为,成功转化的关键在于用户对UP主角色转换的理解和接受,以及UP主自身专业度的展现。

对于保险自媒体的发展,专家指出,短视频自媒体市场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4200亿元,用户规模将超过11亿人。进入保险自媒体领域,关键在于个人能力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追求短期红利。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能通过互联网放大自身价值,但同时,不具备专业能力和持久恒心的创作者将面临淘汰。因此,保险自媒体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同样有机会的赛道,而B站作为一个新兴且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更多保险UP主加入,以独特的内容和专业服务为保险行业注入新鲜活力。

评:B站在保险领域的直接布局报道并不是从近期才开始的,但与其相关的金融业务布局可以追溯到更早时候。在2021年时,就有B站的相关消息提到,该公司关联公司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对“bilibilipay.com”、“bilibilipay.cn”等域名的备案,并通过了工信部审核许可,这标志着B站正式涉足支付领域,为后续可能的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务融合铺路。这一动作被视为B站构建其商业生态、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的一部分,间接影响其在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领域的布局。我们可以推测,B站在保险等金融服务上的探索和布局可能会在支付业务成熟后逐步展开,即大约从2021年底至2022年初开始有所行动或规划。
B站在保险领域的布局与其他平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将会把重点集中在内容创作与知识普及方面。B站上有大量的专业知识领域的创作者,他们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发布关于保险知识科普、产品对比、案例分析等内容,帮助用户了解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意识,这也间接促进了保险产品的普及和销售。同时,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通过与B站上的KOL和UP主合作,进行产品推广。这些合作可包括评测保险产品、分享保险购买经验、解答用户疑问等,利用UP主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提高保险产品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在营销活动与广告投放方面,保险公司可利用B站的平台优势,参与或赞助平台内的营销活动,比如6·18、双11等电商大促期间的推广,提供优惠或专属福利,吸引用户关注和购买保险产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B站等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也可以通过探索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如结合元宇宙、NFT等新兴技术,尝试提升互联网保险的用户体验和购买便捷性。
基于我们对B站使用而带来的对于其生态的理解,如果其在保险领域的路径能够走通,将会是一条不同于以往其他互联网平台的一种全新模式。而构成其优势的核心关键,就在于优秀内容的高质量UP主在B站平台受到用户的关注和认可度远高于其他的视频类竞品平台。当然,B站的持续亏损,创作者激励的不断缩水,也带来了B站内容质量的下滑,不过,我们认为这也会潜在促成B站在这一转化的路径方面进行更多全新的尝试。


 保险巨头热销揭秘:储蓄险独领风骚,总保费破5600亿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内的七大保险公司在2023年前五个月,仅35款产品就揽收了高达5601.83亿的保费收入,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15.83%。其中,中国人寿凭借5款产品收获1700多亿保费,平均每款产品销售额超百亿。尽管部分储蓄险产品在收益率上并不突出,但仍因品牌信赖度、广泛销售渠道等因素,还是成为了其产品销售的主力。

评: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热销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储蓄型保险,而非传统认知中的保障型保险。储蓄险尤其是大额保单因其没有金额上限,能够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这是其销售额占比远超保障型保险的重要原因。当然,储蓄险的灵活性和长期增值特性使其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支柱,当前由于投资渠道受限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相对稳健的储蓄险确实吸引了更多寻求安全投资的消费者。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储蓄险有其独特的长期复利优势,但也存在着初期无收益甚至看似“亏损”的情况,这对于短期内有资金使用需求的人来说可能并不合适。
从保险规划的科学逻辑来看,优先配置保障型保险(如意外险、健康保险、寿险等)是更为理性和稳妥的做法。这类保险旨在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测的风险,为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上的安全保障。一旦风险事件不幸发生,保障型保险能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确保生活品质和原有计划不被严重影响。相比之下,储蓄型保险(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更多扮演的是资产增值和长期财务规划的角色,适用于基础保障已经建立完备,且有额外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和财富积累的个体。然而,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这一现象,反映了消费者保险知识普及不足,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着导向性偏差等问题。这种现象并非理想状态,它可能导致民众在真正需要保险保障时,才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风险保护。对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应当应共同努力,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和理财规划能力,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