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7天的时间,40家银行没了。


咋没的呢?被合并吸收或者收购了。


这40家解散的银行,内蒙古和河北各1家,广东2家,辽宁36家。


这里面最大的合并吸收案,来自辽宁,辽宁农商银行一口气合并了省内25家农商行和11家村镇银行,从数量上来看,绝对算是“最大银行收购案”。


这个辽宁农商行在去年就合并了30家农信社。


也就是说,1年多时间,辽宁农商行要完成60多家银行的整合,任务挺艰巨,但是合并完成,资产规模肯定是暴增,那赚钱能力自然也就咔咔涨。


这也体现了一个大趋势,中小银行在加速消失。

啥时候开始的呢?2023年。


到2023年末,全国有449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年,77家银行机构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名单消失,下半年最快,没了71家,而在此前的5年间,银行数量基本变化不大。


今年新名单还没出,但是据粗略统计,年内有近50家银行解散了:


1、大吞小,比如新疆银行合并库尔勒银行;

2、村改支,比如梅河口民生村镇银行,变成民生银行梅河口支行;

3、大合并,比如辽宁农商行。


按照这个节奏,今年的数量,可能会更多。


这事儿监管部门也在推动,农信社在向农商行转型,而实力大的农商行也在对中小银行进行兼并重组。


未来,银行大名单,可能只减不增。


这些银行为啥会被合并呢?竞争力不行,而且特别乱,主要体现在:


1、银行业的息差收窄,到2023年末,已经跌破1.7%,一季度跌到1.54%,到了历史新低,降息预期还在,息差的收缩,可能还会继续,而农村的银行,本身业务规模就小,挣钱就更难了;


2、坏账问题,也是困扰,房贷是优质贷款,尚且有断供的风险,涉农贷款,本来大银行不愿意做,但是盈利压力下,也在下沉,中小银行自然就更难,3.34%不良率,是行业均值的2倍。


3、农村金融机构,太多了,有供给过剩之嫌。


举个例子,2007年,才出现了第一家村镇银行,到了2023年,达到1635家,而农商行还有1606家,银行下沉,遍地开花。


接地气确实是好事儿,比如拼多多,就从下沉市场杀出来了。


一家杀出来容易,但是3000多家呢?


最后一统计,农村金融机构有3790家,占全国金融机构总数的84%,而总资产只有56.78万亿,平均每家149.8亿,跟平均5000亿左右的城商行相比,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更别提股份制大行了。


本来啊,当初成了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目的是扎根地头,服务农民和农业,大家都知道,这是最不好服务的一个人群,需求多、资产有限、风险高,慢慢的,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也走了样,搞得非常乱,产生了很多风险。


啥风险呢?

1、内控风险,大股东把银行当提款机;

2、违规风险,违规操作让银行陷入经营风险。


还是以村镇银行举例,在乡镇一级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只要100万,县市级,300万,对于银行来讲,这个门槛是相当低的。


也就是说,原则上,你有钱,能找到发起行,就能开一家银行,做了大股东,就可以为所欲为。


2018年,河北有一起骗贷大案,案值26亿,咋骗的呢?监守自盗。


2014年,浙江温州的瓯海农商行在河北开了两家村镇银行,持股40%,其余的股权分散,自然人赵强明面持股5%,但是靠别人代持,他成为隐形大股东。


两家银行成立1年后,赵强就开始遥控行长、高管,用假资料从银行贷款,都形成体系了,3年贷了1.7万笔,总额26亿,到案发,还了1万笔,还有近12亿没还。


后来,这两家银行的股权不断贬值,最终被瓯海农商行旗下的另一银行吸收合并了。


其他的,像大股东涉非吸、非集的案例不少,还有人携款外逃的。


除了这些,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也不太牢靠。


很多银行趁着互联网金融这股风,纷纷利用各种金融APP,开始用高利率全国抢存款,但是他们对资金的利用能力、渠道都有问题,最后有的地方确实也就爆雷了,各个省的人都去讨债,最后只好地方下场收拾烂摊子。


最后一查,这些银行,股权代持、大股东非吸、违规揽储,各种骚操作不少。


最终,还是国家兜底,收拾的烂摊子。


央行的曾对银行做过评级,高风险银行有337个,其中农合(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191家,村镇银行132家,占到了95.8%。


2020年四季度到2022年四季度,央行的风险监测预警,413家次,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占了295家次,占比71%。


那与其这样,在银行整体都压力很大的时候,不如大幅缩减吧,所以对于这些金融机构来说,只有一个大趋势:


1、还是向头部集中,大鱼吃小鱼,是大势所趋;

2、兼并重组,报团取暖,确实能抵御风险。


当然,这些银行消失了,里面的存款啥的不会有一点点损失,这个大趋势,你看懂了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