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L、海豹06是最近车市极受关注的两款车,百公里油耗2.9L、综合续航2100公里,被称为“工业奇迹”。

新车发布没多久,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直播时透露,两款新车的订单量确实很多,想来想去暂时还是不公布数据,担心引起行业震动。随之而来的,比亚迪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扬,市值再次站上7000亿。

实际上,不止比亚迪,如今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推广混合动力车型,并且普遍市场表现良好。

据乘联会2024年5月的乘用车销售数据,零售方面,纯电动汽车销量49.6万辆、同比增长2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30.9万辆、同比增长61%。

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仍在持续蚕食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但纯电车的增速似乎有点力不从心,而混动,看起来还有再战之力。

01 混动技术的优势与短板

不同驱动方式的主要指标对比:

混动方案的短板主要在于其结构复杂,故障风险更高,后期的维护成本更贵,但优势也很突出,既能体验到电动车的经济性和智能化,也能享受到比燃油车更长的续航和补能的便利性。

02 电驱比油驱有诸多优势,燃油车难挡混动大势

(一)中国“电多油少”,用电便宜更省钱,更重要的是符合国家能源安全的导向

中国有着全球最发达的电力电网体系,电力充沛,电费不贵,开电车能明显降源费开支。中国人素有节约的美德,以前日系车油耗低的时候,喜欢日系车,现在电驱车更经济,喜欢纯电和混动也合情合理。

此外,插混比燃油车有个绿牌的优势,买车有政策优惠,上牌也更轻松。

更重要的是,电车和混动都能减少汽油耗用量,我国石油资源不足,仍依赖进口,“油”转“电”符合国家提高能源安全的导向。

(二)光有经济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电比油低”

其实早在2015年,丰田就推出了第四代雷凌车型,并首次引入了混合动力版本,即丰田雷凌双擎,但市场并不买账。技术确实是好技术,但节约出来的钱,远远不够买“双擎”版本多花的费用,给消费者一种“脱裤子”的感觉。

2024年一开年,比亚迪就掀起“电比油低”的降价潮,秦和驱逐舰荣耀版两款新车起售价落至7.98万,作为混动车型,其售价基本做到了与同级别车型日产轩逸、大众朗逸等燃油车相当的水平。

在内饰更好、用料更足、加速更快、能上绿牌,还能省钱的巨大对比下,比亚迪的入门级车型秦、驱逐舰合力将轩逸、朗逸推下神坛,上演了“取而代之”的戏码。

(三)混动车在城区开起来比燃油车更舒适、更智能

(1)电机加速快,超车更安全。因为电机能够瞬间输出最大扭矩,所以开着家用电车也能给你超跑般的加速体验。百公里加速时间,单电机版本轻松破8s,双电机版本则可到5s以内,传统家用燃油车10s开外的成绩过红绿灯都要比别人慢一个身位。

(2)低速工况,用电驱动能源效率高,且静谧性好。在城市日常用车,大部分时候都是都是低速工况,起起停停极大拖累了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混动能完美解决低速只用电,高速才用油的问题,实现了能源转换效率的最大化。

发动机的运转不可避免会产生振动和噪音,而电机转动过程中非常安静,这会让日常的乘坐体验加分。

(3)电机更容易实现精准控制,是智能驾驶的基础。车辆行驶过程中,对灵敏度要求很高,控制域输出的控制信号需要瞬间实施,而且有很高的精度要求,电机只需要调整电流大小即可实现快速响应,比发动机的机械控制更灵敏,精度也更可靠。

(4)有电池的车配置可以更丰富。电车本身有大电池的优势,超大的中控屏、各种车内物联网及传感器,外加冰箱、彩电、大沙发和220V的外放电,电车可以上的配置比燃油车更丰富,好比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这么多用电的配置自然也离不开大电池的支持。

(四)混动车拥有远超纯电车和燃油车的续航能力

混动的油耗低于传统燃油车,续航可以轻松超过1000公里,比亚迪的DM5.0车型甚至做到了2000公里的长续航,极大缓解了长途驾驶的续航焦虑。

中国地域辽阔,考虑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务工人员向城市集中的特点,以及节假日返乡潮带来的长途出行需求,“跑长途”成为了老百姓很难割舍的一项需求。混动车辆既能做到城市内用电,也能做到长途用油,更加契合这部分人的用车需求。

03 电池技术的“老大难”也给了混动发展空间

(一)进展缓慢的固态电池

车就那么大,加大电池已经是不太现实了,电车提升电池续航主要往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方向使劲。

提升能量密度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从19世纪初期,电动车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在寻求提高电池性能的方法。从镍钴锰等多元金属元素的添加,到液态电解质向固态电解质的升级,以及刀片电池等结构性升级,能量密度提升的步伐依旧十分缓慢。

今年4月,上汽旗下的智己L6搭载了133kWh的半固态电池,纯电续航超1000公里,相较于小米SU7有101kWh的三元锂电池包,纯电续航800公里,极氪001有100kWh的三元锂电池包,纯电续航705公里,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虽有提升,但对续航提升的幅度也不算明显。

相比之下,混动车的长续航不断刷新记录,从1000多公里已经到2000多公里,让素有“长途情节”的需求者越来越重视。

(二)漫长的电池降本之路

电池的降本到现在为止,都还不足以让人满意。

电池降本并非一蹴而就,特斯拉是最早造电车的一批厂商,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第一款规模化商用车Model S,随后10多年的发展,电池降本更多是规模效应带来的。

虽然2023年电池主要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大跌,但电池的成本依旧很高,纯电车仍然要比同级别混动车和燃油车贵几万块。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降本之路还没走完,更不要说还没商业化的半固态电池和停留在实验室的固态电池。过长的降本周期,给混动带来了充足的发展时间。

(三)车桩比难题仍未解决,补能焦虑难以忽视。

家用入门纯电车的续航一般在500公里上下,实际续航还要打个折扣,可能跑350公里就要充一次电,出门在外,时刻要盘算着下一个充电桩在哪儿。

2023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38.6万台,同比增长30.6%;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829.2万辆,同比增长33.5%,桩车增量比为1∶2.4,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求。

尽管充电桩的建设从未停歇,但其密度远未达到让人像寻找加油站的那般放心。而且,在公共充电桩中,快充桩的数量仅占44%。快充作为减轻电动车主补能焦虑的核心手段,由于快充站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使得车主经常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感。

尽管纯电汽车在经济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快充的普及程度不够,依然给车主带来了难以忽视的补能焦虑。

04 总结

市场上的混动车型各具特色,有的死磕燃油经济性和续航能力,有的强调续航能力,有的强调加速和运动性,有的注重简单和可靠性。

这种多元化的技术竞争,不仅推动了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标志着混合动力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的时代。

注:以上仅列举了有代表性的技术方案和品牌

混动的风潮席卷汽车市场,掀起了行业技术迭代的巨浪。从一开始的“怀疑”到现在“打不过就加入”。眼下,混合动力技术正在进入一个空前的兴盛阶段,诸多汽车制造商加快布局混动车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