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6月25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累计回购金额已经达到了118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442亿港元)增长超过167%,半年时间回购规模已基本接近去年全年(1270亿港元)的水平。

相比之下,2024年至今港股共录得27只新股上市,IPO募资额约为115亿港元,远远低于港股的回购金额。

几乎可以肯定,今年港股市场的回购规模将显著超过去年,也将大幅刷新历史记录。若按照相同比例测算,2024年港股市场的回购规模预计将会达到3400亿港元,比2023年整整多2100亿!

一、港股回购——雪中送炭式

2008年以来,港股的回购数量及金额往往与大市呈现负相关性,市场低迷时进行回购维护股价的上市公司越多,回购行为越频繁。从历史情况看,港股的回购往往发生在熊市阶段,更侧重于“雪中送炭”式的托底。


自2020年以来,港股的季度回购金额与上市公司市值之比持续上行,2023年回购/市值达0.41%,其中固然有市场下行导致的上市公司市值下降影响,但港股的回购规模绝对值也在持续显著上行。


注:24Q2回购金额为2024/4/1至2024/6/24,下同

从交易角度看,2023年度港股市场总成交额为25.5万亿港元,日均成交1050亿港元。也就是说,港股2023年度回购金额约占大市成交的0.5%,(以买卖双向换算)交易影响为1%。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累计成交了近13万亿港元,日均成交约为1100亿港元。即,今年市场回购额占大市成交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比去年提高了一倍。


二、美股回购——锦上添花式

与港股不同,美股市场的回购活动是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提升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往往更具有“锦上添花”的推升效果。

标普道琼斯指数的数据显示,2023年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累计回购了7952亿美元,年度回购/市值约为2%。今年一季度,标普500指数的回购额为23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0%。

美股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季度回购/市值长期保持在0.5%左右的水平,大约是今年港股同一指标的2.5倍。以截至5月份港股上市公司33万亿港元的市值换算,对应在港股的回购金额约为1650亿港元/季或6600亿港元/年。


虽然美股每年的回购规模十分庞大,但相比其交易活动来说,回购活动占市场成交的比重其实很小,仅为0.01%。原因主要有:1)大量回购使得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不断减少;2)被动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也导致成交量大幅下降。


三、回购与否,看目的、看自身

据浙商证券研究,通常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的动机包括以下几种:

提升EPS,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指标。通过回购减少公司流通在外的股份,提升每股收益(EPS),且公司(尤其是美股公司)的EPS与管理层的绩效往往是挂钩的,公司管理层也有动力提高自身薪酬。

优化资本结构,税盾效应提高公司价值。股票回购将降低公司股东权益,而发债回购会增加公司债务,产生的利息支出具有免税效果,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

实现股利避税,增加股东财富。现金股利的税率一般高于资本利得税税率,以香港为例,分红税(20%)VS资本利得税(免征)。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股票回购能够降低代理成本,解决过度投资等问题,提高自由现金流的使用效率。

向市场传递股票被低估的信号。当公司管理层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时,其可能会通过回购股票来向市场传达股价被低估的信息,提振市场的预期。

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等。

而自今年6月11日起,港股库存股制度正式生效,香港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可以不用再注销。与其他支持库存股的金融市场看齐后,港股的回购又多了几项好处:

灵活融资,以市价在市场上分批转售库存股来融资。通常来说库存股融资优于配售新股,因为新股配售价普遍低于市场价。

回购后将库存股转让给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作为并购支付工具,转让库存股用于支付收购资产的对价。

相关阅读:回购不注销!港股能否复刻美股,“买出一个大牛市”?

美股公司的回购常常是为减少流通股份数量,提高每股收益(EPS),并提升股东回报率。从结果上看,自2000年以来,标普500回购指数的回报率长期显著跑赢基准指数,回购行为的确有助于支撑股市的长期走牛。


不过需要注意,当部分公司通过财务杠杆的方式实行“发债回购”时,将导致资产负债率的上升。美股中便有不少公司(如波音、麦当劳等)因此净资产转负,形成“资不抵债”的局面。

通常来说,净资产为负并不一定是企业出现了问题,只要其生产经营仍能够产生持续健康的现金流,回购依然是一种利大于弊的行动。但是,当经营出现问题时,企业也可能因债务的脆弱性而令这种回购变成“伤口上撒盐”。

由此来看,企业开展回购与否,仍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想要达成的目的,合理安排。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