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券商中国 马传茂 2024-06-26 11:04

6月25日,招商银行2023年度股东大会如期举行。

在完成14项议案、6项汇报内容宣读后,包括招行行长王良在内的4位高管合计回答了9名股东的11个提问,问答环节时长60分钟。

整体来看,参会股东对招行经营思路、业绩预期、息差走势尤为关切,同时关注该行区域发展战略、信用卡业务经营状况。

“在目前外部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把握住风险底线,守好资产质量,实现健康发展。”王良表示。

截至当日收盘,招商银行A股股价收于34.3元,上涨0.68%,年内累计涨幅超过23%。此外,招行H股全年累计上涨超过31%。

“这两年发生了一些更好的变化”

问:中长期看,招行的经营业绩是否会随着经济周期变化,波动性越来越大?

王良:招行这37年来取得的经营业绩,离不开大的经济环境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但目前中国银行业确实遇到了一些新的形势变化,其中有周期性的,有趋势性的,有结构性的,还有政策性的,多重因素交织。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是招行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课题。我们必须练好内功、强本固基、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两年来,招行也发生了一些更好的变化:

一是目标清晰了。从打造“零售银行”到“轻型银行”再到“价值银行”,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升华。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才能发展得更加平稳,更符合当前发展的要求。

二是基础夯实了。这两年,招行一直强调加大“四大基础建设”,包括客群基础、队伍基础、业务基础、管理基础。我们强调管理决定发展,只有基础不断夯实,才能行稳致远。

三是步子更稳了。这几年来,我们强调要实现质量、效益、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要实现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行与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并非忽视零售银行,而是要继续加强零售银行的体系化优势,同时补上公司银行业务、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的短板,并且打造新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优势。

另外,今年我们提出要通过“严格管理、守正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招行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我们要加强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把握金融科技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会给银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所以我们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实施科技强行战略。

我们要促进招行的数字化转型,用三年时间实现从“线上招行”向“智慧招行”的跨越。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线上招行”,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和运用人工智能。

这些基础工作的效果短期内难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是最终成果肯定会体现在招行的长远发展上。如果不做好这些基础工作,财务数据都是无本之木。

问:当前的风险和息差形势下,能否把规模增速再降一降?

王良:招行的经营理念是“质量第一、效益为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这是我们把握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从来不是为了规模、速度而确定指标。

我们所坚持的目标是要实现价值创造。做业务及服务客户究竟能不能给招行带来价值,是开展业务、拓展客户以及资源投入的重要原则。

在目前外部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把握住风险底线,守好资产质量,实现健康发展。

不一定要把规模降下来,但是要保持规模合理增长,是风险可控的增长,是保持资本内生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才是有价值的增长。

“早日实现香港业务板块利润过百亿”

问:招行业务发展的策略是聚焦核心城市,未来如何更好更精准地投入资源?

王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的总体战略。但客观上说,区域间经济分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地区、成渝经济带,包括中部的一些城市呈现出经济比较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趋势。

一方面,这些区域人口相对比较集聚,是人口净流入区域。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的企业发展活跃,建立了符合现代发展潮流的新业态,产业生态比较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应。

招行过去聚焦于一些省会城市、核心城市和地市级城市。如何把过去的区位布局优势变成现在的业务发展优势,来应对经济区域分化、资源高度集中的环境,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过去两年,我们实施了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资源投入。从投入到见效有一个过程。

目前,我们在这些区域的存贷款业务、客群增长和 AUM 增长都呈现出比其他区域更快的态势,发展趋势良好。我们非常有信心在这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在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将人力资源、费用资源、资本资源、信贷资源等各项资源都更向这些重点区域集中。

要通过聚焦这些区域来保持资本回报水平、费用投入效益,同时提升人均、网均效能,最终实现效益、效率、效能的全面提升,继续保持招行的整体ROE水平、成本费用效益水平和比较好的投入产出效率。

问:招行近几年在香港的业务创利能力不佳,是不是不太重视这个市场?

王良:招行非常重视香港业务板块的发展。我们2008年收购永隆银行,至今16年,2002年设立香港分行,至今22年,加上招银国际,过去这些机构在香港都呈现非常健康的发展态势,各有特色优势。

这两年,这几家机构的效益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是因为投资内地房地产企业债券形成了一定损失,但是整体经营情况还比较稳定,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水平。

作为总部在大湾区的银行,也是在港经营牌照最齐全的金融机构之一,“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招行要发挥好在港业务板块的优势,增加资源投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科技能力。

从经营情况看,招商永隆银行和招行香港分行的息差水平在香港同业中保持领先,去年分别接近2%、1.6%以上。之所以高息差,得益于我们在香港地区拥有大量零售客户,带来了稳定的资金。

大量的零售客户还是我们进一步在财富管理、证券交易、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等方面做强做大的基础。这部分业务带来的手续费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

最终,只要我们在资产端控制好风险,把存款成本低的优势变为利息收入,就可以转化为利润。

我们争取早日实现香港业务板块利润过百亿的目标,通过提升香港业务板块的竞争能力来提升其对全行的贡献。不仅是财务上的贡献,更体现为招行服务能力的延伸。

现在中国内地很多企业走向境外市场发展,香港是重要的桥梁。做强香港业务板块才能更好地服务好内地企业的国际化;把香港作为重要平台有利于服务好中国内地企业和居民。

“银行息差再下降的空间不大”

问:对今年的业绩增长有何预期?何时能见底?

王良:用一句话概括今年招行的情况,就是今年的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两项核心指标将继续呈现“双重承压”态势。

从一季度看,我们的营收、利润都是负增长。从二季度来看,今年总体形势也不容乐观。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一季度的净息差与去年相比出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27个基点,主要是重定价因素导致。非利息净收入也是下降的,主要因为代理保险和基金等手续费收入大幅下降。

第二,2月份,人民银行对五年期以上LPR下调了25个基点,这个影响全年还会延续。

第三,5月17日人民银行公布取消按揭贷款利率下限,利率下限放开后,按揭贷款利率呈现下行态势。

第四,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各家银行的竞争策略基本上都是降低贷款利率,整体资产端的收益率水平还呈现出下行趋势。

整体来看,我判断利息收入的增长未来还会进一步下探,但下探空间有限:

一是,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54%,如果再下行,银行资产业务的盈利水平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信贷业务可能成为既承担风险又不赚钱的业务,对银行构成很大的挑战。

二是,一季度GDP增长超出预期,二季度普遍预期仍然会保持5%以上的增速。如果经济增长保持稳定,通过进一步下调利率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压力也会减弱。

因此,总体来看,银行的净息差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行,全年水平可能会处于相对底部,再下降的空间不大。

对招行而言,净息差后续还会下行,但会逐步放缓、企稳,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且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盈利水平也会相对处于底部并呈现企稳的态势。

问:2016年至今,招行的信用贷款占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背后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抵质押贷款不良率反而高?

王良:2012年到2016年是上一轮经济周期中风险上升的时期,那时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低端制造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都出了风险。

我们吸取了上一轮的教训,从2016年开始聚焦“两战”客户。也就是总行级战略客户、分行级战略客户。

这些客户都是全国性或者地区的优质大型企业,信用比较好,因此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款。最终体现的结果就是资产质量好、信用贷款不良率很低。由于银行对这些大企业的竞争更激烈,因此定价也比较低,也就是定价低和风险低。这是信用贷款占比上升的原因。

至于抵质押贷款不良率相对高。一方面,小微贷款通常以房产、商铺作为抵押,我们通过定价来覆盖风险,定价虽然高一点,但风险、不良率也高一些。

另一方面,这三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贷款以项目作为抵押,而这些贷款却出现了逾期甚至不良,也是抵押贷款风险上升的原因。

这证明,针对好的企业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是正确的。同时,针对风险较高的企业采取抵押贷款,以定价覆盖风险的方式也是正确的。

这类贷款虽然出了风险,不良率上升了,但是不一定都形成损失,毕竟有资产抵押,可以通过处置、拍卖抵押物减少风险、减少损失。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