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

到2027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5%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四年累计新增工业投资8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实施方案》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能级跃升、产业生态优化、企业服务升级、开放合作携手等五大行动,提出二十项措施。

在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方面:

以底层技术突破支撑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实施大模型创新扶持计划,丰富智能算力、高质量语料供给,加快科学智能、具身智能、无人驾驶等核心技术突破。

支持企业在生物制造、脑机接口、Web3.0、元宇宙、6G、量子技术、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产业“核爆点”。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综合性应用试验场,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学院,设立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心。

布局超大规模异构智算集群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支持创新企业用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将算力纳入新基建贴息政策范围。

此外,在资金支持方面,对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制造业可以说一直是上海的门面担当。

2021年以来,上海酝酿启动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

四大新赛道是指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五大未来产业是指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

再加上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两大转型,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形成了如今“(2+2)+(3+6)+(4+5)”格局。

去年,《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重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25%以上,与该实施方案目标一致。

为达到这一比例,上海大力发展大模型产业。

截至本月中旬,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上海流程智造公司董事总经理贺仁龙表示,大模型可在制造场景中收获真正高质量语料,制造领域专家则可扮演大模型训练师的角色。

大模型介入制造的效益是可计算的。如针对手机装配场景,一台由大模型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约15万元,“打工”期长达10年,且不存在病休假或消极怠工。

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60家单位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已建成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汽车等重点产业智能制造全链条、全场景建设成效凸显。

其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