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SH600104)$


这个六月,汽车行业难见晴天。


毫无疑问,这一差异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对于比亚迪和吉利来说,17.4%和20%的关税虽然痛,但不至于“重伤”,出口依然有得赚,也符合此前欧盟对外加征关税的一贯税率区间。


如此高的税率因何判定?欧盟方面给出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存在补贴”,但很显然这样的理由只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借口

那么,欧盟对于上汽集团超乎寻常的加征,到底师出何名?

原因一:销量太好是原罪?


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影响力,多数国人目前给出的排名应为比亚迪>吉利>上汽,但在欧洲市场却并非如此。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3年,拿下2023年欧洲紧凑型纯电汽车销量冠军,在英国市场尤为火爆。


墙内开花墙外香,M G品牌或许是占了原籍英国的先发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汽为其打造的产品和销售策略才是持续热销的最大功臣。


更关键的是,除了上汽集团之外,其他汽车品牌在过去的2023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均未突破3万台。可以说,目前只有上汽的体量对欧洲本土汽车品牌真正造成了威胁。


原因二:挨打却没“躺平”?


由于2023年8月欧盟刚刚通过最新的电池法案,其中包含了对电池具体技术内容的详细要求,车企必须将此项信息完整提供给欧盟,才能取得“电池护照”,获得入关资格。

更重要的是,上汽已经在量产车型上初步尝到了固态电池带来的一点“甜头”,此前上市的智己L6所搭载的半固态电池不仅引起行业热议,在消费者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向,为新车热度增色不少。

因此,对上汽集团来说,自研的电池技术,尤其是固态电池这种十分依赖“配方”的技术,不想配合欧盟调查交出具体细节很正常。

原因三:“反渗透”要从源头抓起?

从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到今年为止,时间刚好过去40年整,从大众到奥迪再到斯柯达,都与上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但在长达40年的合资历史中,上汽也在欧洲积攒下了深厚的资源。与德国大众的交流不必多说,2005年就在英国成立的研发技术中心也从时间上反映出了上汽对这片土地的熟悉。


这种反对不仅仅是身为紧密合作伙伴的大众必须亮明的态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欧盟非理性的政策铁锤砸向上汽,或许会让上汽在欧洲本土的势力更加“团结”,结合其在欧洲已经取得的销量成绩来看,这种积累显然是十分关键的,而这也不得不更加引起欧盟方面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从欧盟角度来看,上汽集团无论是从现有的销量水平还是背后的潜力都尤其值得防备,或许这也是其下决心给予上汽一个尤其不合理税率的关键原因。

写在最后:


无论原因究竟如何,上汽都必须被迫承担实际的结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进一步加速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在海外布局设厂,进行本土化运作的速度,加速催化汽车品牌的全球化进程。熬过寒冬便是春,新能源汽车不会就此止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