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纷纷选择站用户,改薅商家羊毛了

618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去,几个玩家迫不及待开启下一场了。


6月24日,有消息传出拼多多日前调整了此前推出的“自动跟价”服务协议,根据最新协议,对于开通了“自动跟价”功能的商家,拼多多平台可以对其所有商品进行价格修改,而此前平台只能修改上述商家活动商品的活动价格。新协议预计将于6月28日正式生效。


图源:拼多多


碰巧的是,京东也和价格干上了。


6月23日下午,有多位用户收到京东短信,提醒用户不要使用任何第三方比价工具或插件,并建议修改密码,否则将对疑似被恶意利用的账号持续进行限制,自然而然地,此举被质疑是担心第三方比价工具会引导用户转向其他电商平台,导致订单流失。


相较之下,拼多多简单粗暴,京东则显得委婉许多。


这几年,价格,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词汇,正在成为平台们竞相争逐的主要抓手。二者操作的背后是角色不同带来的结果,但相同点是,这个618过去以后,围绕定价权的争夺恐怕将愈发激烈。

01

平台比价,商家用户都受罪


其实在平台出台全新的定价机制之前,商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就早先一步在蚕食着商家们的生存空间。


“一家服装公司主要卖女鞋女装,属于头部白牌,平时一天直播卖几十万,退货率40%,库存比较深。前几天有个新款,突然爆了,新人主播2小时卖了100万,后面其他主播跟着卖了300万,一天卖了将近500万,老板马上找工厂加订单,谁知3天不到,就有同行做出同款,一模一样的场景,半价卖,投流精准抢他们的粉丝,这么一搞,他们的顾客纷纷退货。最后一算账,老板说,本来是挣钱的,结果倒赔300万。”这就是我身边发生的故事,在拼多多上卖女装的小麦言辞颇为激动。



5月底,拼多多推出的“自动跟价”功能上线更是给这把火添上了又一根新柴。


在了解情况时,小麦表示,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拼多多在5月底推出的自动跟价让他们叫苦不迭。“我拿货价80元,卖95元的衣服,他智能降价,建议我卖26块!”


小麦告诉我们,今年618期间,受限于“自动跟价”功能的突然上线,她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还被逼无奈不得不降价甩卖以求减亏。


图源:拼多多商家版截图


“我一个卖缠花的朋友,本来卖的就不贵,只要二十多块,结果系统建议他卖4.5元,运费还要倒贴10元钱,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当问到能否拒绝开启这一功能,她表示,拒绝之后店铺销量断崖式下滑,“平台直接就不推流了。”


卖家们不开心,买家们也不满意。


这是一位买家的留言:“我6月初在拼多多上买的两双一模一样的鞋子,价格差了20块钱,好奇就都买了,然后发现便宜的那双是被穿过的,鞋盒都压扁了,上面的漆都掉了。”


有一位买家则表示在京东买了一罐软糖之后,刚支付不久,发现在拼多多又推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日期还要更新,价格也更便宜,“我只有给卖家说不好意思,退了买这一家的。”


有相关人士直言,同行打价格战的结果就是,不得不选择质量越来越差的材料,“我们这边一个同行打价格战,一周换了6个厂,最后实在找不到更便宜的了,从进口料换到国产料再到回收的废料。消费者以为是同样的东西降价了,实际是料都换成最差的了。同样的价格买的东西比以前差很多,有的便宜几块钱质量差好几倍。”


一方面,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平台之间的价格战将商家的利润压缩了一次,商家之间的主要竞争的价格战又削掉了一部分空间,如今再在系统调价之下被动地再被砍一刀,商家们没了利润。


另一方面,对于买家来说,交易决策被一次次系统提醒给延长,享受到的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即便是不刻意追求低价的买家,也需要面对一次次的“低价叩问”,于是,价格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就成了大势所趋。换来的就是商家受气,买家也不开心的“双输”结局。


商家、买家到头来自然是将矛头指向平台,这也绝非是平台愿意看到的景象。


02

两种手段,定价权是唯一目的


反映到数据上,这个618,“三输”的局面愈发明显。


6月23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18全网销售总额为7428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7%,尤其是天猫、京东、拼多多合计下降6.9%,这无疑是给在这之前不断呐喊“回归用户”、“用户为先”的传统平台们浇上的一盆冷水。


图源:星图数据


在这场没有人开心的618结束后,平台们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将议价权握在手中,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共识层面,价格是如今电商平台流量分配的核心要素,流量向低价倾斜是底层逻辑,这一套无论在京东还是拼多多都已经成为默认准则。


然而,从平台对定价权的需求来说,京东则展现了与拼多多不尽相同的路径。这其中更多是由于双方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导致的。


作为低价心智早已深入人心的平台,拼多多一直以来在交易中扮演的都只是提供“场”的裁判员角色,作为单纯的平台,拼多多的核心挑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价吸引消费者,于是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洞察,帮助商家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就成了唯一应该做的事且大可以毫无包袱。毕竟价格不够低,就得不到流量权重倾斜,如果商家不满意,拼多多随时都可以甩出一句“你不卖有的是人卖”。


定价权在手,拼多多不仅可以扶持更低价的商品,还可以享受到“双重扣钱”的优惠。


举个例子,顾客从第一家买了商品后,平台从商家扣了手续费和推广费,随即推给客户第二家更便宜的,顾客退款后,平台不仅可以扣取第一家公司的一定“惩戒费”,还可以继续收取第二家公司的手续费、推广费,以此类推……


而站在京东的角度,“短信提醒”则显得要“温和”得多,这是京东多年来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结果。


作为中国电商场上自营模式的开创者,曾几何时,京东凭借自身的独一无二自营模式让其在定价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如今,作为“运动员”,京东固然可通过内部成本控制实现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但作为“裁判员”,它还需维护平台公平性和商家利益。稍有不慎,就随时可能出现公关危机。


例如去年十月份京东和李佳琦的那次纠纷,虽然所谓的“底价协议”看起来让事件比较扑朔迷离,但本质上这正是自营模式允许平台直接介入商品定价造成的结果。


图源:京东、李佳琦“底价协议”之争


只不过去年双十一时,局势还没有如此紧迫,到今年618,节奏明显加快以后,京东就接连被曝出击穿底价销售图书遭出版社抵制、未经沟通设置优惠券低价出售爵宴产品被公告抗议的事儿出来。


于是不可避免地,这些风波的后果,自然有一部分也会由买家和卖家买单。


不久以后,淘宝天猫、抖音、快手电商们恐怕也将会走上这条路……

03

写在最后


惨淡的618背后,平台们显然寄希望于亲自操刀,下猛药来解决问题。


但比价显然也绝非是无限制的。


五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其中要求电商平台不得对商品的价格进行不合理的限制,这项规定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


电商平台也正是趁着规定实施前的空档期,力求更多更早下场干预,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竞争寻找路径,只是,如何平衡平台、商家和用户的权益,还是一道更为长远的命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