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R-DDPRM,该模型能让机器人毫不犹豫“丝滑”地处理各种复杂任务,这是人形机器人进化史上的重大核心技术突破。

国产替代再添增长空间

无独有偶,据消息,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将围绕工业生产、高危作业、文化教育、安防巡逻等重点领域需求,打造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研究基地。

不得不说,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随着社会人力成本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并且,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在环境理解、智能交互、行动控制等方面正在显著突破,加速其通用化和智能化进程。

照此进度,在社会各界的赋能下,以及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渗透进入服务业、制造业等应用领域,市场潜力或将加速释放。

全球布局扬帆远航

特斯拉(TSLA.US)

特斯拉马斯克早就谈到,“一个自然人或许都需要拥有两个人形机器人。未来,全球的人形机器人数量有望达到100亿到200亿。”他甚至强调,这将是一个比电动汽车,甚至比传统汽车市场更大的行业。

说到做到的马斯克,在前两年就推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并且,特斯拉相继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相较于第一代,第二代Optimus新增了2自由度驱动的颈部,行走速度提高30%,重量减轻10kg,11个自由度的全新手部等,在感知、运动与控制方面均具备多项亮点。

英伟达(NVDA.US)

2024年3月,英伟达展示了多模态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GR00T,可作为机器人的大脑,GR00T驱动的机器人能够理解自然语言,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快速学习协调、灵活性和其他技能。

6月27日新消息,英伟达召开2024财年股东大会。出席股东大会的黄仁勋还回答了投资者提问,包括生成AI、机器人等技术带来的新增长机会。

黄仁勋还再次强调了对机器人前景的看好,其作为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使50万亿美元的重工业自动化,未来机器人工厂将协调建造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又生产机器人这样的产品,而英伟达开发的虚拟仿真平台Omniverse将推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

亚马逊(AMZN.US)

今年4月,在亚马逊媒体活动日上,Agility Robotics分享了人形机器人Digit在亚马逊仓库的工作画面。亚马逊称,经过三个多月实践,Digit已经可以连续工作7.5个小时,效率为人类速度的75%,任务成功率达到97%。

在这之后,公司正考虑测试Digit人形机器人的物流托盘。按照人工作业5至8个小时、20-30元/小时,机器人连续工作5年即可回本。目前,亚马逊仓库内有75万台物流机器人。

微软(MSFT.US)

微软推出基于ChatGPT的机器人控制框架,将ChatGPT的“知识储备”落实到现实场景中。并且,微软还投资了一家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目前Figure宣布获得6.75亿美元高额融资,估值达到26亿美元。

Figure此前推出的Figure 01机器人,凭借一段2分35秒的视频刷爆全网,视频中的Figure 01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解、判断、行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微美全息(WIMI.US)

人形机器人景气度持续高增,随着技术的升级及产业形态的发展,微美全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不断拓展智能机器人在娱乐休闲、教育培训等方面功能,为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积蓄源活力。

值得一提,微美全息建立微意识量子学研究中心。前沿技术协同创新,搭建起人形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全链条研发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未来,微美全息将基于产业平台经验沉淀及技术交流优势,继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或对人形机器人推进场景应用的发挥重大作用。

结尾

人形机器人描摹出一个想象力十足的未来,而大模型的加持无疑会大幅度提升机器人认知和决策能力。目前,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判断,普遍认为下半年将会有企业率先跑进场景,人形机器人替代人类工作进程加速。

的确,在新一轮人形机器人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持续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期发展前景。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不断吸引技术实力强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进入该赛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相关产业链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