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联投资入股一家新兴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传递和释放出外资机构、耐心资本持续加码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号。

文/每日财报 栗佳

“养老”已成为持续多年的高频热词,今年同样如此,不仅频频出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战略远景规划中,也出现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如果对比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措辞,会发现有一丝微妙变化:2021年提出“规范发展”,2022年是“继续规范”,2024年则是“积极发展”。

短短几字看似平淡无奇的变化,实则折国家层面在不断加码扶持和完善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亦同时透露出为应对国内老龄化社会的紧迫感。

我国不少保险公司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以期给当下养老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变化。

6月24日,国民养老对外正式发布公告称,根据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开征集投资人的结果,公司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本次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的注册资本将由111.5亿元增至113.78亿元,安联投资将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为2%,成为公司首家外资股东。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安联投资入股一家新兴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传递和释放出外资机构、耐心资本持续加码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号。

增资超2亿,安联入股国民养老

此次国民养老引入外资战略融资落定的时间线非常“巧妙”,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就曾重点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研究放宽非银金融机构的外方股东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深耕中国、稳健经营。”

从高层出台一系列养老政策,再到放开并鼓励外资对国内金融市场投资力度的表态,凸显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大门持续敞开,对外资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外资金融机构带来新机遇。

首次引入新股东就吸纳了一家著名外资机构,重要性肯定不言而喻。那么,安联投资到底有何来头呢?又会给国民养老带来哪些新变化?

安联投资背后站着的是拥有超过130年历史和经验的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与资产管理集团之一---德国安联集团。

早在2011年,安联集团就决定将众多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全面整合,此后旗下形成两家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安联投资、太平洋投资(PIMCO),而安联投资主要以发展私募投资市场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如今已经在全球拥有20多个办事处和600多名投资专业人士。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安联投资为个人、家庭和机构管理着5530亿欧元的资产,约合4.3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私募投资市场的AUM达到930亿欧元,约占AUM的17%。

安联投资不仅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资金以把握中国的投资机遇,而且,作为德国安联集团在中国极为重要的投资平台,近两年来,它也在努力推动安联集团在中国保险及资管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尤其是在中国保险领域的投资可谓“快准狠”。


2019年11月18日,由安联集团100%持股的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当时注册资本为27.18亿元,而后经过两轮增资,目前注册资本达到了44.04亿元。

紧接着,2021年7月,安联中国控股旗下独资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开业,注册资本为5亿元。

也正是在这一年,此前安联合资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于2021年11月份正式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并更名为“安联人寿”,由安联中国控股100%持股,注册资本20亿元。

此外,在财险业务上,2018年10月,彼时不温不火的安联财险获批引入了包括京东在内的四家新股东,注册资本金从8.05亿元增至16.1亿元。2019年,安联财险先后完成总经理、董事、股东、注册资本调整等系列重大变动,同年8月,经原银保监会核准,并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公司名称变更为京东安联财险。截至目前,安联还持有京东安联财险53.33%股权。

不难发现,安联集团的接连出手,无疑是看中了我国保险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安联集团近日的报告就指出,未来十年预计中国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每年增长7.7%,从而巩固其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

当然,对于此次增资的重要战略意义,国民养老对外公开表示道,与安联集团的深度合作将为公司带来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一方面,安联集团及安联投资在全球养老金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将充分研究借鉴其在风险管理、养老金产品设计、资产配置、养老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性、多元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市场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安联投资的增资入股有助于国民养老进一步促进股东结构及治理机制提升,持续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夯实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

坐拥17家豪华股东,经营业绩喜人

再把眼光重点聚焦在国民养老身上,我们知道,国内重仓养老赛道的大大小小保险公司并不在少数,那为何安联唯对国民养老情有独钟呢?《每日财报》分析认为,国民养老强大股东背景,以及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经营业绩,都对安联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国民养老成立于2022年3月22日,由北京市政府相关方面牵头,十七家股东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以目前即将升至113.78亿元的资本金来看,在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4,在10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中排位仅次于平安养老。

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公司股东方面,国民养老一“出生”就自带光环加持,股东阵容规模非常庞大,集结了11家大型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17家机构,打破了现有养老保险公司均为“保险系”的旧格局,取而代之的则是“银行系”唱起了主角。

据其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国民养老背后的股东一共有17家,由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家国有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中信、招商、兴业、民生、华夏等五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及大型证券、大型保险机构、投资实业领域的知名企业组成。


有了明星股东们的保驾护航,在成立一年之久所需交答卷之时,国民养老给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

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国民养老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19亿元,较2022年刚成立之时的2.92亿元实现了大幅增长,同比增加了8.27亿元;同期净利润也是相较于2022年的0.49亿元,猛增至2023年末的3.15亿元,增速高达542.86%,一方面要归结于公司的优秀运营,但也与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有关。

进入到2024年,国民养老依然保持着较高增长势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在61家非上市人身险企的正增长公司中,国民养老录得最大增长幅度,保险业务收入增长16.6倍至12.17亿元,这和其开展保险业务较晚有关。同期净利润0.93亿元,取得了14.81%的利润增速。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仅推出了多款养老理财产品,这也使得他们在投资布局、人才培养输出、产品设计以及销售渠道的建立等方面,都能与国民养老的产品和销售策略实现更为紧密的配合,特别是在增加产品多样性、优化销售成本等方面,能够为国民养老提供显著的助力,为国民养老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

依靠股东及关联方“输血”,短板如何克服?

诚然,国民养老业绩增长的背后,也蕴藏一定隐忧。高度依仗股东支持,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外展业延展性不足,就是其当下不得不面临的一大短板。

据其在2023年所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2023年四个季度里,国民养老保险与关联方之间发生了多起关联交易,总计高达5.27亿元。其中,第一季度发生关联交易2.09亿元,保险业务类就占据了1.48亿元;第二季度发生关联交易0.82亿元,主要为“保险业务和其他类”;第三季度0.78亿元,全部为“保险业务和其他类”;而到了第四季度,其发生的关联交易增至1.58亿元。

让人备感意外的是,这种势头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要知道在今年一季度,国民养老所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已突破3亿元,其中保险业务和其他类交易金额2.48亿元,服务类交易金额0.58亿元。

此外,根据2023年财报,去年国民养老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2.36亿元,其中近乎一半支付了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佣金费用,达到了1.1亿元,涉及“工农中建交”及邮储、招商7家银行。


数据表明,上述七家主要的合作银行为国民养老成功推广了相当可观数量的养老保险类产品,为该公司业务的迅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同时也要看到,过多依靠股东及关联方“输血”,尤其是在销售保险、资产投资等业务方面,会使自身外生延展性被抑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显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目前,国民养老也在积极做出改变,据悉,其当下业务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重点发展养老年金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创新型养老金融业务;第二是试水个人养老保障业务;第三是探索养老社区建设。同时,国民养老还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在销售渠道方面,鼓励数字化、线上销售,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达到降本增效、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

而随着此次资本和实力兼备的强大“外援”加入,我们也期待着国民养老能够迎来新的篇章。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