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股份(SZ000861)$  

25日一篇应立即叫停“一元面值”退市文章引发市场强烈反响,一度上了财经新闻的热搜,也成为各大财经网站、股吧热议。

综合来看,市场认为,当前正在执行的面值退市规则太过于教条、机械和残忍。将一大批经营正常,只是受困于行业性暂时困难的非ST类公司错杀。此外,面值退市规则只给了20个交易日,且无任何自救手段,让众多陷入面值退市危机的上市公司猝死。

市场普遍认为,面值退市和熔断一样,具有自我预期和自我实现的磁石效应,是当前市场低迷和情绪崩溃的主要因素。

今年上半年,触及交易类退市的上市公司近30家。有数百家上市公司挣扎在面值退市边缘。

一个退市制度,造成2024年蔓延,股价齐齐往下坠落,扎堆冲向“2元退市风险”、“1元退市悬崖”。而世界其它经济体股市纷纷创下几十年新高

以广汇汽车为例,指出这样一家蓝筹公司,员工近5万元,营收1500亿,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与服务商,且连续多年赢利的公司,如果也因为面值退市,这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笑话,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每一家退市上市公司背后都有几万、几十万名股东,这其中以中小投资者居多。保护好这些投资者利益,守护好他们的钱袋子殊为重要,毕竟,持续的股市低迷和经济下滑,普通投资者口袋里的钱真的不多了。

对非ST类,非重大违法类上市公司的面值退市应作出纠偏,给予必要的豁免。应允许这类公司采取包括合股、信息披露豁免以及要约收购豁免在类的一系列自救措施,应效仿美股,给予90天自救时间。

我们不反对出清垃圾股,必须坚决将重大违法、财务造假、大股东挪用占有上市公司资金等公司赶出市场。但同样,我们必须有基本的常识,要充分认识经济周期和经济规律,客观看待当下经济现实,避免伤及无辜。

今天,以海印股份为例,就非ST、非重大违法违规的公司陷入面值退市危机进行解剖,探讨立即暂停面值退市、调整修改和纠偏面值退市的紧迫性、必要性。

自6月25日,海印股份发布面值退市预警后,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截至27日午盘,公司股价跌停报0.8元。

毫无疑问,海印股份陷入了面值退市的死亡螺旋。尽管此前大股东抛出了巨额增持计划和对外合作,但随着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缺失和持续走低,公司股价从6月19日后迅速下杀,至6月24日跌破1元面值预警,可谓快速而猛烈。

当然,海印股份不是个案,众多此前股价长期在2元附近徘徊的公司都因为市场原因而迅速猛烈地下跌。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商业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海印股份不可避免地难逃房地产周期。公司最近连续三年亏损,但从2023年年报来看,公司业绩开始反转并呈现复苏迹象,其商业板块、百货业、酒店业经营回暖迹象明显。此外,公司聚焦精益管理、着重提升经营效率,大幅削减管理和财务成本,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盈利1.4亿。

为摆脱依赖商业地产的单一模式,海印股份一直在进行商业转型,布局光伏等新能源,目前这块已经初具规模且即将贡献利润。

目前海印股份市值20亿元,但公司净资产以及待收储的项目远远高于市值。据了解,公司在番禺的展贸城收储项目有望获得超过十亿级的现金,这将极大地改善公司基本面。此外,公司商业REITs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持续地改善公司基本面,坚定不移地战略转型,海印股份在商业地产之外进行产业布局。如果像这样的持续经营向好的公司最终因为面值退市,这将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又一重大损失。

毋庸讳言,我们从美股引进的面值退市是为了加速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但却没有引入上市公司自救手段,也未给予足够的类似90天的宽限期,导致了诸多不合理。

必须看到,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公司基本面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当下,因为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和流动性问题,导致很多面临面值退市的公司股价长期跌破发行价和净资产并屡创新低,这些都是非公司基本面以外的因素。

实践证明,目前的面值退市规则过于简单化和一刀切,既脱离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也脱离了中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转型的特殊性,造成了巨额财富和毁灭,埋下了诸多隐患,必须立即纠偏和修正。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