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有薇诺娜”的贝泰妮,如今变得更好了吗?若从股价来看,贝泰妮目前仍然在穿越周期。

据了解,2023年,贝泰妮股价累计下跌54.3%,成为A股美妆行业跌幅最大个股。而到了2024年,股价仍没有亮眼的回升,6月27日,截至收盘,贝泰妮股价报49.48元/股,仅微增1.58%,接近于发行价47.33元/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贝泰妮的市值只剩下209.6亿元,相比历史高点1218.49亿元,缩水1000多亿元。贝泰妮究竟怎么了?

深入来看,最直接影响资本市场预期的就是企业业绩。财报显示,2023年,贝泰妮实现营业收入55.22亿元,同比增长约10.14%;归母净利润7.57亿元,同比下滑28.02%。营收增速创下新低,净利润也出现首次下滑。

而数据背后,美妆行业发展的周期性颇为显著。

首先,消费需求仍处于爬坡阶段,回暖态势并不显著。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18”大促期间,综合电商平台个护美妆类实现销售额352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美容护肤类销售额261亿元,同比下降13%,彩妆香水类销售额91亿元,同比下降14.15%。这也反映出电商红利日趋消退,对贝泰妮等依赖线上渠道经营的品牌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赛道竞争持续加剧。具体而言,当前国内美妆市场的“排位赛”愈演愈烈,相关品牌都企图从品类、价格、渠道等多个维度发力,形成领先优势。据公开信息,天猫美妆618全周期品牌排行中,有2个国货品牌进入TOP10,5个品牌进入TOP20,其中,珀莱雅维持住TOP1的位置,薇诺娜排名较2023年双十一下降了5名到第10名,可复美从第20名上升到第12名,HBN品牌首次进入TOP20。

在此背景下,贝泰妮的单一业务布局开始受限,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洞察,其开始希望借助多元品牌布局,实现突围。

据了解,以“薇诺娜”品牌为核心,目前贝泰妮已经形成了由“薇诺娜baby”“AOXMED”“贝芙汀”等多品牌构成的产品矩阵。

不可否认,打造多品牌,符合精细化的市场需求,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护肤品消费现在越来越细化,定价有高、中、大众三档,肤质类别有油性、干性、中性、敏感肌等分类。”这一背景下,为了做大做强,相关企业进行品类和功效的延伸至关重要。

而且,多品牌运营模式的成功性也早已被资生堂、欧莱雅等国际大牌所验证。但也需要看到,这一模式的跑通并非一蹴而就。

聚焦贝泰妮,“薇诺娜”品牌仍然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财报显示,2023年,“薇诺娜”品牌的营收达到了51.92亿元,占贝泰妮总营收的比例高达约94%。

显而易见,贝泰妮其他品牌仍然处于发展“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亟需企业加码“呵护”和“培育”,尤其是在细分赛道的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

目前来看,为了促进多品牌均衡发展,贝泰妮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均有动作。产品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以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实现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等。据财报,2023年,贝泰妮研发费用投入为2.99亿元,同比增长17.32%,占营收比例为6.07%,远超一众同行;年报期内,贝泰妮也获发明专利授权1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项。

市场开拓上,从中国走向世界。具体而言,基于产品供应体系完整、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等,国货美妆“出海”正在“进行时”,根据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2023年,我国化妆品出口额为458.23亿元,同比增长22.8%。

顺应这一趋势,贝泰妮也早已扬帆启程。据贝泰妮海外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贝泰妮的海外业务已覆盖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旗下产品已入驻Shopee、Lazada等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

从上述动作来看,贝泰妮正在积蓄更大的力量,以推进旗下多元品牌的放量。而其能否借此打造更为坚固的价值壁垒,市场也正在期待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