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想进“车厂”,该学什么专业?

近日,各省市高考志愿陆续开始填报。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高考填报志愿仍然是许多家庭的大事。这一现象从某些高价“报志愿咨询服务”的供不应求可见一斑。高考填报热潮背后,反映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旧存在,以及中国家庭骨子里的焦虑。

在当前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不少人开始追求职业稳定性。尽管这可能意味着发展空间有限、薪资相对一般,但工作的稳定性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对于关心子女未来的父母来说,能够找到“毕业即就业”的工作机会,无疑是令人欣慰的选择。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

近年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两大技术趋势的兴起,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导致行业内部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传统车企在进行大规模裁员;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却面临着“人才缺口超百万”的窘境。

对于有意向汽车相关专业发展的高考生而言,除了个人兴趣的驱动外,选择适合未来行业发展的专业方向同样重要。为了给考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盖世汽车咨询了多位汽车行业从业人士,探讨“汽车大厂”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才。

image.png

图片来源:埃安

与电气化、智能化相关的

在填报专业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当前的汽车行业正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这预示着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智联招聘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一季度人才市场热点快报》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最需要的五大专业分别是车辆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除工商管理外,其他均为技术类专业。

image.png

然而,某车企员工指出,虽然车辆工程需求量大,但由于该专业人才供给充足,市场已趋于饱和。他建议高考生优先考虑智能化相关专业,如智能驾驶、系统架构、智能座舱、UI/UX设计等;其次是电动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领域。

在盖世汽车咨询的汽车从业人士中,基本上都推荐填报智能化和电动化专业的工科技术类专业。有从业者表示,智能化方面,软硬件工程师都很吃香,包括芯片/传感器算法工厂工程师等。另有分析师认为,也可以选择底盘方面的专业,“只要有汽车就要有底盘。”

image.png

《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 年新能源汽车招聘需求总体增长 32%,增幅就主要集中于三电和软件等技术类岗位。

至于文科专业,可填报研发(非纯技术岗位)、生产制造、采购供应、销售、综合管理、产品策划 财务等项目管理类专业。另一从业人士表示,设计类专业因其创造性特质,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仍具发展潜力。

文科生还可考虑座舱色彩设计、营销传播等长期有需求的岗位。有车企高管指出,具备营销背景并拥有MBA学位的人才仍然紧缺,尤其是在广告宣传和公关领域。

毕竟,要想将产品卖出去,需要专业的营销公关团队操盘。但也有干营销公关口的从业者建议,“还是学好技术,做技术大牛,不要干营销”。

从薪资角度看,车载软件研发和电子电气/电控研发等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薪资水平也较高。

纯机械类,需求变窄

汽车行业正经历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这场转型不仅改变了行业格局,也重塑了人才需求结构。传统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强势专业面临着招聘需求收缩的挑战。一位汽车分析师表示,"纯机械太窄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动力技术领域造成了巨大冲击。某动力研究院研究员甚至表示,"学内燃机,毕业或许就意味着失业"。这一趋势已经影响到高校教育,许多学校内燃机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幅减少,有些甚至考虑取消相关专业。“实习的研究生告诉我,他们可能是导师带的最后一届发动机专业的学生。”

image.png

然而,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前景,业内人士意见不一。有观点认为机械类专业因适用范围广泛,就业率仍然较高。传统工科机械工程专业今年就业率高达75.45%,仅次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81%。报告显示,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在汽车产业链招聘职位中占比7.3%,排名第四。

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广泛适用性也导致了人才市场的饱和。随着汽车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机械类岗位的优先级相对降低。一位在职车企员工透露,由于预算限制,“我们去年秋招和春招都没有招机械类相关专业毕业生”。

回顾2018年之前的汽车行业,内燃机研发岗位曾是主导。一位汽车博主回忆道,“车辆工程、机械自动化、动力机械曾是三大热门主力专业”。在他看来,2008年-2018年,是汽车行业的黄金十年,不仅产销持续上涨,市场竞争强度也不大,而且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普遍待遇优厚。

然而,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彻底改变了行业就业方向。该博主透露,所在学校的有一届发动机专业毕业生没有一个“搞发动机,都投奔新能源浪潮”。“这个十年,汽车行业热门的岗位都与汽车专业无关:电化学、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也都不是汽车学院的专业。”

这一变化凸显了汽车行业的迅速转型,也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跨学科知识和适应能力可能比传统的专业界限更为重要。

残酷的现实:如今为“买方”市场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人才供需关系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近年来,复杂的经济形势使得汽车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僧多粥少”的局面愈发明显。

一位汽车工程专业从业者坦言,“不读研没出路”。他建议学生“要做好考研的准备”,反映出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偏好。某汽车大厂高管也表示,在人才供应充沛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考虑211/985等知名综合性大学的对口专业毕业生。

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科和硕博学历毕业生的工作获得率均有所下降,其中硕博工作获得率降至44.4%。普通本科院校硕博毕业生的工作获得率更是降至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

然而,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多家车企提高了研究生岗位的占比。盖世汽车对6家上市车企的调查显示,除上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外,其他四家车企的研究生员工人数明显增加。特别是比亚迪,去年研究生员工人数达3.2万人,占比提升至4.5%。但是,这个增幅明显低于硕博工作获得率的降幅。 

image.png

某车企员工指出,技术研发岗位更青睐高学历人才。但对于其他岗位,并非完全是以“学历论英雄”。毕竟,高学历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薪资与学历呈正相关,硕博学历招聘岗位2023年平均薪酬高达25448元/月,较上一年增长26%。

image.png

(注:上汽集团仅是总部员工人数)

他还向盖世汽车透露,对于校招生,除博士外,企业其实并不过分看重专业。当前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和学历只是敲门砖,企业更看重应届生的学习能力、可培养性、工作态度和热情”。对于博士生和社招人员,专业性则更为重要。

image.png

(注:上汽集团仅是总部员工人数)

对于项目管理类岗位,是否读研可因人而异。有观点认为,这类岗位可以用读研的时间来积累项目经验。

有车企高管强调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建议学生和从业者“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看(各类文章、视频等),多留心(趋势),多实践(工作,实习)。”

总的来说,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深刻变革。在选择专业或岗位时,都应关注这些技术趋势,并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做出全面考量。无论选择哪个方向,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将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