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1500亿元、资产规模攀升至7.73万亿元的民生银行( 600016.SH ),于6月26日下午举行了一场信息密度极大的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

民生银行积极向好的一面给投资者吃下了定心丸。过去一年民生银行业务发展更加稳健,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改善。值得强调的是,该行始终坚守既定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战略与改革的持续落地,民生银行的经营发展正展现出向好的态势。

详细来看,就民生银行的改革转型这一重要议题,续任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高迎欣释放了哪些新信号?首次在民生银行股东大会亮相的新一任行长王晓永,谈到了哪些具体的经营策略?该行针对对公房地产贷款,采取了哪些积极处置方案?未来民生银行要靠什么保持发展态势、小微特色和优势还在吗?

这些投资者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关键问题,民生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本次股东大会上都做出了坦诚务实、深入详细的讲解。

改革转型显现积极效果

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08.17亿元和342.7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6%和6.80%;两个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358.23亿元和134.31亿元,前者同比上涨1.57%,后者同比下降5.63%。

历经前些年的业绩波动后,民生银行寄希望于在企稳的基础上,回到稳步增长通道。理想很丰满,践行的道路却是崎岖的,在当下息差压力大、肩负让利并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大环境里,银行想要获得增长难度更大。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在交流会上坦言,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该行的营收、净息差等指标还是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数据显示,贯穿2023年整年、到2024年一季度,民生银行的净息差随全行业一同下滑。但即便息差空间狭窄,也要坚持把改革转型进行到底。近几年来,民生银行持续压降非标投资,同时加大对高评级客户的信贷投放及利率债的配置,用牺牲一部分收益率,换来了信用风险大幅降低。

再加上加大房地产分层分类经营和风险管控,优化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结构,诸多直达转型根源的业务调整,短期内冲击了民生银行的营业,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

改革转型带来的一些积极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高迎欣在此次最新的交流中透露,民生银行各项改革进展符合预期,向好态势展现在四大方面——首先就是业务发展更加稳健,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改善;其次是客户基础持续夯实,战略客户、中小微客户、个人客户的客户基础明显增长;第三是资产质量稳固向好,完成了存量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三年规划目标,不良贷款生成率连续三年下降;第四是推动了特色鲜明的小微新模式落地,差异化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

机构也对民生银行的发展前景给出了积极展望。太平洋证券发表于6月6日的研报认为,民生银行整体规模稳定增长,贷款端小微贷款业务表现亮眼;加大了不良处置力度,资产质量稳固向好。

优化结构应对息差挑战

3月刚接棒的民生银行新一任行长王晓永在股东大会“首秀”中,也强调了承受主动战略调整带来发展阵痛的必要性,认为“短期对营收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调整是必须的”。

王晓永还详解了该行稳中求进、结构优化、追求环比改善久久为功的经营策略,为投资者细致描摹出该行发展蓝图。

王晓永所说的“稳中求进”是指坚持长期主义,坚守该行“民营企业、敏捷开放、用心服务”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围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篇大文章”赋能实体经济,把风险合规视为永恒的主题。这样的长期主义也频频出现在民生银行2023年年报中——不因短期业绩承压而动摇战略执行,改革转型需要持之以恒的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夯实长远发展根基,为加速增长打好基础。

此外,“结构优化”是以客户综合经营带动业务优化和成本降低,以资产负债协调促进客群服务升级。“环比改善”是追求业务和客户等核心经营指标的指标逐日、逐月、逐年的企稳与增长,不断实现经营改善提升。

“顶住息差压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民生银行作为具备活力、锐意创新的股份行,将会采取什么策略?副行长李彬给出了具体的答案:未来民生银行将以控制存款成本为切入点,一是持续夯实“存款立行”基础,二是调整存款结构,大力发展代发工资及支付结算业务,拓展稳定的低成本结算性存款来源,三是推动高成本存款实现压降

2023年财报显示,民生银行负债总额7.04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其中吸收存款总额达到了4.28万亿元,增幅7.25%,显示存款有效拉动着负债端的增长,存款在负债总额中占比提升至60.86%,个人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亦有所提高。资产端聚焦重点业务领域,资产结构趋于稳健,资产总额达到7.67万亿元,同比增幅5.78%。两端对比可以发现,负债端的增长能够支撑资产端扩张,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显示出内生动能。

负债端的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李彬指出,目前存款自律管理进一步加强,存款成本下降态势明显。趁着这样的行业趋势,未来民生银行将通过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叠加构筑特色化产品优势,促进区域特色和供应链业务、小微业务增长,“多管齐下”势将进一步缓解资产收益下行压力,争取更大的息差空间。

民生银行2023年净息差为1.46%,同比下降14个基点,2024年净息差为1.38%,较2023年末下降8个基点,降幅出现收窄之势。

资产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有关资产质量,民生银行副行长黄红日回答了市场最关注的问题。

早在2023年,市场就已经看到了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例如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团队曾经在点评当年三季报时就指出,民生银行的历史不良包袱出清比例较高,且2020年以来,该行的资产投放风险偏好就出现了明显下降。得益于此,民生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或“已过万重山”,未来经营业绩有望出现拐点。

黄红日表示,民生银行有效防控新增风险,目前不良贷款生成率连续三年下降,且新发放贷款质量保持优良。在历史包袱存量不良的处理上,三年累计清收不良资产接近4000亿元。

恰如2023年财报数据,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8%,比上年末回落0.2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0个百分点。2024年第一季度,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1.44%,资产质量稳固向好。

即便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民生银行也没有掉以轻心。黄红日表示,目前民生银行历史风险资产基本出清,但仍有少量遗留,且处置难度较大,尚需要时间逐步解决。房地产业风险犹在,对公房地产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此,民生银行已采取多种处置措施,贷款额和占比持续下降,压降风险敞口。

2023年财报显示,民生银行对房地产业在对公贷款和垫款总额里的占比,已经从8.77%压降到7.90%;总额3462.9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70.46亿元。

对于市场较关注的泛海等股东贷款,黄红日也进行了回应,指出民生银行持续压降授信敞口,并且动态评估计提减值准备。目前,相关贷款在全行总体贷款中占比较小,对风险计提充分拨备,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有限。

前述太平洋证券研报认为,民生银行扎实推进风险内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目标,近几年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资产质量稳固。

小微特色照亮前行之路

小微金融一直是民生银行的一张名片,从早早地“用心用情服务”切入这一特色赛道至今,已经深耕16年。

2023年财报显示,民生银行通过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小微金融优化升级,实现小微贷款、普惠型小微贷款户比2022年末增长15.8%、27.4%,这也意味着民生银行“小微金融领军者”优势再度夯实。

目前民生银行正在通过战略客户延伸产业链、拓展生态圈,推进“大中小微个人一体化”,意在联动服务更多上下游及产业链中小微企业。但看见民生银行树立起来小微的“金字招牌”,叠加越来越多的银行瞄准普惠和小微,民生银行的小微优势会不会动摇?

为了解答这样的担心,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回应称,该行丰富的经验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仍在。数据显示,2023年末,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余额高增15.77%至7912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也录得双位数高增长至6123亿元,规模位居可比同业第二名,普惠有贷户51万户,新增可比同业第一。

机构眼里的民生银行也依旧具备鲜明的小微优势。国泰君安发表于4月11日的研报指出,民生银行2023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较2022年增加11.03万户,且不良率下降至1.14%,显示出其服务小微客户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小微贷款特色鲜明。

民生银行在小微领域的“护城河”还在加深。石杰在股东大会上的详细解释,给投资者和市场一剂定心丸:首先,16年来深耕小微的战略定力和专业积累,打造出民生银行整套成熟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其次,民生银行独有的专属小微团队优势,服务触角遍布全国;其三,用“蜂巢计划”等服务升级措施,打造信贷服务差异化、定制化优势;其四,构建了大中小微个人一体化营销模式和“五位一体”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优势;最后,积累下来的风控模式和合规能力是民生银行小微服务的支持保障。

有硬实力、更有“暖实力”,是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在2023年年报致辞里的期冀,也与民生银行用心服务小微的战略契合。他指出,目前的民生银行正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队伍凝聚力,塑造“暖实力”。

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定力,做“难而正确的事”,就一定可以换来可持续稳健的高质量发展。向“民营企业的银行、敏捷开放的银行、用心服务的银行”战略定位不懈努力,民生银行就一定能实现目标,成为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首选银行。

作 者 | Han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