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可转债中常用的经验早已失灵,这次调整是对可转债底层逻辑的又一次考验。


一、转债必然转股?

实际情况是那已经是过去式。虽然,可转债在设计最开始就被看作一种权益融资工具,而且发行人、投资者、大股东、监管等各参与方都存在共同诉求,具有典型的“赢家市场”特性,发行人在主观上会努力促转股这一点至今没有改变。但问题是与2023年以前相比,现在的转债发行人资质明显下降、行业内卷、盈利承压更严重、监管也越来越严,客观上“转股无望”的发行人大幅增加。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客观能力的不足导致主观意愿难以发挥作用;


二、转债不会违约、不用或基本不用考虑信用风险?

遗憾的是这也已经被证伪。从2023年开始,搜特、蓝盾等正股退市、正邦破产重整,转债违约就已经成为了事实,信用风险成为可转债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年开始,鸿达、中装、广汇等发行人信用风险陆续暴露,市场早就已经开始对其定价。就目前的市场来说,隐含退市风险的可转债价格通常不超过80元,隐含信用风险的转债通常不超过90元,估值分层已经十分清晰;


三、转不了股或可能违约就下调转股价?不一定。历史上,发行人可以通过下调转股价“推倒重来”,借此解决回售、到期等还钱压力,自然能适当降低违约的风险。但问题是,退市新规增加了低价(小于1元)或低市值(小于5亿)等条件,导致一部分股价接近1元的发行人实际上无法下调转股价(一旦下调转股价可能再次冲击正股导致退市)。相当于削弱了现在处于困境中的可转债发行人自救的能力。

很明显,可转债市场生态、底层逻辑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再次强调抛弃简单的高到期收益率的思路。


可转债市场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直都没有改变:

1、天然的中小盘、小微盘风格暴露,在国九条的大背景下中小公司预计还会继续洗牌;

2、再融资往往与重资产模式或高额资本开支高度相关。这意味着,转债市场标的的行业分布和发行人质量比股市整体更糟糕。在供给高速扩张之后,资质问题的暴露早晚会发生,对信用违约问题的分析就会成为可转债投资重要的新要素。因此,简单的高到期收益率策略一定会失效,建议采用基于正股基本面和可转债估值轮动的高性价比策略。


$沪深300ETF(SH510300)$  

$可转债ETF(SH511380)$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