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3000点”的出现频率肉眼可见的在增加。

一直说的3000点保卫战,已然过渡到了3000点车轮战。

行情的发动只能寄希望于先砸出一个新低,然后再反弹的基础上。

5月,我的年内收益本来已经转正,现在又得重新开始。

二级市场低迷,一级市场沉寂,信托出问题,地产在寻底...

用来统计房价的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是新房口径,如果换成二手房,这个数据是-3%。

金融人的生存环境,早已史无前例,所以就不要拿着本就十分短暂的A股历史刻舟求剑了,没意义。

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半年度总结叫《反差感拉满的半年:把说好的牛市还给我》,放到今年,一个字都不用改,割裂的市场还在继续。


中债涨,QDII涨,黄金涨,大宗涨,A股待涨

如果说,2022是市场学习股债均衡配置的元年,2023是市场买QDII重视跨境配置的元年,那么今年就是通过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开启真正的大类资产配置的元年,

明线上看,A股不愧全球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每年都在向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传递新知;暗线上看,是连续多年的低迷背景下,资金在用脚投票,多元化自己的收益来源,稀释A股权益市场的占比。

当下A股市场的观感难熬,主要是因为“各种割裂”还在继续——

第一,50年期国债也下到2.5%,余额宝跌到1.48%,资产荒/债牛还在继续;另一边,恒生指数股息率达到4%,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国内股债的割裂也在继续;

第二,海外市场,强势美元之下纳指、标普500,仍然还在狂飙,英伟达,微软,苹果,争做市值第一的盛况,获益的是拥抱美股的全球投资者,也让对比之下的A股无比苦涩。

当然,其他市场的表现也是不错的,就是汇率可能扛不住。

这点,在日经225上体现得尤其充分,指数上涨18%,最后放到ETF上,只剩不到7%。

相比之下,因为港币与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在这轮美元虹吸中,港币资产受到汇率冲击的影响反而更小。

而人民币,汇率虽然相对稳定,但在孱弱的基本面以及过去几年忽视股东回报的冲击下,权益资产的压力仍然较大。

一个市场的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资本利得(股价),股息回报(分红),利润增长(成长性)。

过去A股市场的几轮大牛市,全是建立在对利润增长的高预期基础上的股价高透支。

所以波动巨大,但鲜有涨幅

十年前,2014年,国九条定下了“融资”的主基调,应该说,资本市场以及大生态下的2亿股民,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而按照新九条的指示——下一个十年,我们的主基调应该是,提升整体的股东回报。

未来,资产的成长性当然还是必要的,但通过不断做资本扩张(内卷)获得的成长性,资本市场应当谨慎。

毕竟,通胀时期内卷≈良性竞争;而负通胀时期,内卷将成为众矢之的。

某动力电池大厂的896工作制遭到全网反弹,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现在赚钱都不容易,大家对“内卷”也越发敏感,在自己的圈子里沉淀下来,对自己的员工好一点,把利润通过回购或分红回馈给股东,难道,不好吗?


哑铃的两头只剩下了高股息

去年的市场,散户的真实体感远远好于指数的表现,我们也猜测小票领先大票的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结果一开年,小票就用不到1个月时间把3年的超额全部还了回去。

大家知道,当我们在谈论美股市场的大小盘轮动周期,尤其是70年代漂亮50破灭之后的映射时,其中的基础事实是——微软、苹果这些巨无霸,都是80年代诞生的公司,他们确实是那一波小市值成长股的代表。

因此,不论大票还是小票,重要的是公司未来能否具备“创造利润”的能力,而不能抛弃基本面,简单谈映射。

这也是为什么富联、易盛、旭创能在今年再创新高;杀毒软件和传媒板块却跌回尘埃里的唯一原因。

没有用,拿出业绩来。

在此基础上,去年的杠铃策略只剩下了高股息一侧,今年领先市场的三个板块——银行、煤炭、家电无一不是高分红,而他们今年的走强,又各自代表了走强的三种细分逻辑。

银行,国企+分红。

银行是之前最不受待见的板块之一,这两年年受益于国企+高分红的逻辑而走强。

在本身是高杠杆经营且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的基本面压力其实不小,招行行长王良的股东会表态,也比较慎重。

如果净息差继续下行,银行的盈利水平也会受到冲击,甚至信贷业务可能既承担风险,还不那么赚钱。

但毕竟是牌照经营,至少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经济不景气,民企收缩,国企既承担了稳住经济大盘的作用,也是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上半年表现最好的南方、国泰、平安旗下的国企开放共赢ETF,甚至比纳指表现还好,就是一个信号。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能赚真钱的国企,扮演起分红大户的角色,比如曾经作为核心资产的高端白酒们。

煤炭,资源+分红。

煤炭大概是之前最不受待见的板块之一,这两年受益于上游资源+高分红的逻辑而走强,一起走强的还有铜、油等实物资产。

今年一个明显的感觉是GDP数据的增长,没有反映在上市公司整体的利润上。

那是因为,上下游产业链正在经历盈利分配的重塑,上游资源品相对良好的竞争格局与相对扎实的需求韧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的利润与现金流。

GDP的增长,反映在了上游而已。

当然,良好的竞争格局不是一天炼成的,煤炭也曾因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走过漫长的调整期,煤炭的出清之路,对今天A股的很多行业,都有借鉴意义。

从成长到周期,从周期到困境反转,从困境反转到价值红利,这是大部分成长股的宿命。

但随着竞争格局的清晰与真实利润的积累,股息驱动的上涨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家电,出海+分红。

曾经在中国城镇化初期,家电既经历过产业政策——产业趋势——高景气度投资的成长股周期。

就拿美的来说,也在2012年之前,也经历了低成本拼营收规模的内卷阶段,成长性可以,但股东回报一般。

但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美的开始从规模向质量做出转变。

曾经与房地产周期强绑定的家电,终于在今年走出了新的逻辑——出海。

2023年年报的数据,美的的海外营收占比将近4成,海尔和海信海外营收已经超过5成。

如果其他行业的体感是日本90年代和美国30年代,那家电行业,显然正处于日本的70年代,向着全球化最深处迈进。

更难得的,不论黑电还是白电,不论管理层低调还是张扬,倘若A股的上市公司能保持主要家电企业的股东回报能力,市场又何至于此呢?

以家电为代表的第二曲线,恰恰才是高层规划的“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内涵。

改革是有阵痛的,下到一个企业,行业,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美股也不存在。

但区别在于,危机过后有的公司会更加强大;今日的宏观环境,恰恰就是对国内企业的一轮压力测试。

资金总会用脚投票,流入那些,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公司中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