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宛安 沈怡然 王一聪/文 6月25日至27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下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聚焦“未来增长的新前沿”这一主题。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围绕全球新经济、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新前沿、对人进行投资,以及气候、自然与能源的相互联系这六大议题展开了探讨。
不久前,美国和欧盟相继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似乎愈演愈烈。在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政、商、学、媒界对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下一步将走向何处十分关注。但共识是明确的: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要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全球合作必不可少。
在25日的论坛开幕仪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发表致辞:“面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困境,各国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利益,甚至不惜‘开历史倒车’,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只会抬高经济运行成本、割裂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激化矛盾和纷争,把世界各国拖入争抢蛋糕而蛋糕越争越小的恶性循环。”
在一场“重新布局全球贸易路径”的边会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贸易构成了挑战。从地缘政治层面看,巴以冲突、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的通行量大幅下降;受气候变化影响,世界重要的贸易通道巴拿马运河遭遇严重干旱,造成交通拥堵;而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也改变了全球的贸易流向。
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是当今全球的重点议题,欧盟、美国及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等绿色清洁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由此中国“产能过剩”论被不断提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论坛上表示,欧美国家提出的所谓中国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是显而易见的伪命题。事实上,实现全球气候目标面临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装备的缺口而非“过剩”。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李强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5.3%、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继续稳中向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当前,面临世界经济增长的困境,李强说,应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开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我们应敞开胸怀、紧密协作,摒弃阵营对立,反对脱钩断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强大合力。”
全球南方合作增长
中国与中东、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正寻求更多合作。“如今,中国的贸易伙伴呈多元化态势,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整体对外贸易的56.7%。”任鸿斌在上述边会中说道。
例如,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在一场讨论中国与中东未来的边会上,约旦数字经济与创业大臣艾哈迈德·哈南德(Ahmad AIHanandeh)形容中国就像“老大哥”:“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用非常高的效率和速度交付成果。”他表示,中国未来还将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贸易和经济伙伴。
马来西亚经济部长拉菲兹·南利(Rafizi Ramli)在探讨东盟区域协作的会议上表示,东盟之间应在贸易、资本和技术等关键领域紧密合作:“我们是小国,我们不结盟,但我们非常开放。”马来西亚政府近日宣布,即将启动加入金砖国家(BRICS)的程序,成为继泰国之后又一个申请加入金砖国家的国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在这一进程中,从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到推动低碳技术的应用,从优化能源结构到培育绿色金融体系,中国企业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正通过技术和资本优势,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
在探讨“一带一路”城市未来如何发展的边会上,尼日利亚外长优素福·图加尔分享了由中国承建的轻轨蓝线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非第一大城市——拉各斯的交通网络,使城市更加宜居。他提到,在讨论可持续性时,应该通过普通非洲人的视角来看待,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愿景:“要永远将以人为本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
图加尔还提到,中国企业正参与部署尼日利亚的光伏项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让非洲的基础设施更加绿色了:如果没有太阳能发电,人们可能会去森林里砍树作为能源。目前,尼日利亚与中国在铁路、光纤电缆方面也正开展合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论坛上介绍了过去十年来,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开展的标志性项目:在绿色能源建设方面,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在绿色园区的发展合作方面,中国与柬埔寨、老挝、塞舌尔共建低碳示范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提出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沿线的其他5个国家一起开展生物多样性廊道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中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余额达30万亿元。得益于规模效应和创新的优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全球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够更多地享受中国绿色制造物美价廉的益处。”
马骏表示,除了出口贸易外,中国企业正向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海,将知识和技术转移到海外,如此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这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都有益处,更推动了全球的低碳转型步伐。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新兴市场研究所高级讲师兼主任卢尔德·卡萨诺瓦结合她对新兴市场的研究指出,自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之后,特别是2022年以后,中资企业更多将投资转向了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如今可以看到中国制造型企业正走向越南、墨西哥、巴西等国。202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美国,这说明了中国企业持续出海的意愿。
超越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李波表示,自2019年以来,全球贸易限制和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增加,2020年贸易壁垒激增,或导致全球GDP每年损失7%。当前,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关税壁垒不断提高,面对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中国经济应如何寻求增长?
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曾经中美经贸关系被看作是双赢关系,而地缘政治被视为一种零和博弈,但现在中美经贸关系似乎也成了一种零和博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正是美国和欧洲等国试图发展以促进制造业复苏的领域。
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尽管当前中国和美国不再有那么直接和紧密地联系,这并不代表两国经济正在“脱钩”。随着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投资建厂,并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更为间接,但全球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的趋势不会改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金刻羽表示,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等产业起步较早,在全球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一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中国正与全球各经济体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转型。“近来的研究表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崛起拉动了全球供应链,由此带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此外,重要的是,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比如,中国正在欧洲大量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在波兰、西班牙等国建立电动汽车或动力电池工厂。”金刻羽指出,“2040年前,全球仍需生产4500万电动汽车和千亿美元的投资,以实现绿色转型目标,而中国在其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BCG全球优势专项全球负责人Aparna Bharadwaj则指出,当前许多东盟、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其背后仍是中国供应链和中国制造,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Aparna Bharadwaj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到全球各国寻求增长机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盟计划在2025年签署的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都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Aparna Bharadwaj另外提到,研究表明相比西方国家和市场,亚洲消费者对使用人工智能应用的态度更加积极,这对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篇章。“尽管中美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紧张局势,但美国下载量最高的5个APP中,有4个都来自中国背景的公司,”金刻羽说道,“数字经济占中国经济的40%,而美国只占10%”。她认为,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的挑战,中国的一些企业难以进入西方国家市场,但中国企业在数字技术上存在优势,并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金刻羽表示,即使当下地缘政治的博弈依旧存在,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得到签署。在中东、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诸多机遇等待中国企业探索。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想象力的方法,使全球贸易有可能摆脱地缘政治的束缚。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探讨能源转型的边会上提出,可以类比足球中的“4-3-3”策略,在电池的原料地、消费地和技术所在地,按照40%、30%、30%的比例布局产能,从而取消关税壁垒,让各国共享绿色产业的发展成果。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
李强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摆脱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困境,需要开辟新的动力源。其中,人工智能在产业层面的应用是一个焦点议题。“人工智能开辟新天地:未来产业如何发展”边会探讨了AI在教育、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金融机构正在将AI技术用于风险管理、欺诈检测、算法交易等;AI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力正在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决策速度及精确性;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进展迅猛,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患者监护和药物研发方面;AI算法能够分析医学影像,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地诊断工作。
同时,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推动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
AI技术的应用已经从虚拟经济跨越到实体产业。当前,AI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迅速扩展,包括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的预测性维护,这大大减少了生产设备意外停机时间并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在能源领域,AI技术用于优化能源消耗和预测能源需求,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管理中。
与此同时,众多嘉宾在会上表达了AI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日本NTTDATA(NTT数据)亚太区首席执行官John Lombard表示,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监管体系的建立速度,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表示,当前,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AI的信任问题。有研究数据表明,全球大约75%的人信任技术公司,而只有30%的人信任AI。因此,应建立强大的治理框架以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安全。同时,制定有效的法律来防止如利用AI进行伪造等技术滥用问题。
John Lombard表示,任何法律法规都需要很长时间来审议和通过,但与此同时,像ChatGPT3、4或5这样的技术发展得非常快,监管者和被监管的技术之间就像是一场追赶的游戏。
另外,由于AI对社会的影响是多维的。几乎没有单一的监管机构能够全面覆盖所有监管领域,很多政府部门的功能都与AI监管有关,但又不能负全部责任。基于此,很多国家在短期内无法制定出全面的法规,但可以通过制定更具体的法规来应对。
John Lombard表示,AI监管和治理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问题,需要产业和社会多方的参与,甚至是全球性的合作。同时,大家要进行自下而上地思考,研讨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