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在说重整过程中,中利大股东占用18亿的问题,好像这个是什么天大的困难,无法跨越的大山,那我们就从公开资料来讨论一下相关情况。

首先,重整过程中,证监会对于占用的要求是:存在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充斥市场的文盲法盲们,能理解文字意思吗?存在情况必须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是占用方的大股东必须全部现金代偿!而是重整方案中需要有可解决的内容。那过往实践中明确可行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一)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转增获得的股票转让给重整投资人,重整投资人以受让股票的现金对价投入公司,以清偿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案例:*ST安通 *ST银亿

(二)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债权债务抵消,以解决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三)  上市公司对部分债权人的债务转让给控股股东,由控股股东代为清偿,以抵消控股股东等额的占用资金 案例:大名鼎鼎的*ST海航

(四)  以债权人的“削债”收益,填补大股东资金占用未偿还部分的损失。所谓削债,其实就是红太阳的债权抵扣方式, 成功案例:*ST中南

(五)  现金清偿:这是监管层最支持的办法。

(六)  资产抵债: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可以变卖资产,将所得款项用于清偿上市公司,或者直接将房产、商铺等资产过户给上市公司以实物抵债。也就是中利重整进程公告中的房地产公司收益抵扣等部分内容(微乎其微)。

(七)  将上市公司的债务转给其他人或公司,通过债务转移获得的账面收益抵消资金占用造成的损失。

(八)  其他类似于差异化转增的方式。

看出什么了没有?允许的解决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是重整中实际可操作执行即可,而不是先解决再拿路条,更不是有些智商不足的逻辑闭环:强制要求原大股东自筹资金归还,否则就不给批准。总结出来结论就是:重整只要占用就必然失败,徒添笑料,也忽悠了部分对法律认知不是太强的小白。真要如此,那不如直接宣布,所有涉及占用的企业立刻破产倒闭,这个简单逻辑对于单细胞生物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在以上的解决方式中,中利具体采用什么尚不得而知,目前可见的线索有什么呢?近期显而易见的:500万的债权抵扣签约,如果学习ST红太阳,后续能达到十几亿的抵扣力度,占用还是问题吗?当然没有出来之前不用去预期什么,同时这并不是唯一路径。可以期待,但不用寄托,
   另外给一点可能的线索做参考:中利4.15号的时候呢,有一次业绩修正,给出的理由是:
“本次业绩修正的主要原因系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司的诉讼纠纷(详见公司公告 2023-127),前期在对该笔违规担保债务的担保责任认定、清偿顺位、清偿方式、最终责任范围等方面存在理解和判断上的差异;且临时管理人认为,在破产重整正式受理之前,该笔债权尚处于持续变动状态,最终担保责任承担金额尚不确定,且未经债权人会议核查通过,故暂无法对该笔债权出具结论性意见,导致该等事项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后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经与会计师沟通后,公司从审慎角度考虑,遵循谨慎性原则以最大口径认定担保责任,增加预计负债计提约 2.5 亿元。该计提的预计负债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能找到重点吗?额外增加的2.5亿债权是否归入当期负债是有考虑过的,在破产重整正式受理之前,不合适取消该笔金额性质的认定。那么这些是否可能是抵扣的相关呢?又或者长城资产后续有更深度合作的角色? 当然这只能归于猜测,没有结论之前仅作参考。

排除现有的债权抵扣(削债)的一家样本公司,我们来说其他解决占用方式的可能性和逻辑因果。

首先,原大股东已经出局,这个是很明确的,有异议的自己去查法律,不再做科普。重整后实控人是建发集团,还有配合出资的财投,后续占用责任本质上也发生了转移,所以如何处理其实是新财投产投的事,(重整成功的前提下),这也是为什么各类立足于重整的协议要求放在重整被最高法批准,事情落地后再签的根本原因。你会怀疑建发或者财投资金实力不足,拿不出这笔钱吗?只有愿意不愿意,并没有能与不能,OK?
   请记住这一点,真正在处理违规占用的主体是新进投资人,未来大股东的建发集团,还有关联的财务投资人,而不是原大股东(已经是过去式),如果原大股东都能拿出18亿还重整什么?

那到底各利益方愿意不愿意解决这个占用呢?我们先来简单拆解一下:

首先,如果是债权抵扣的方式,实质并不需要很多人想象的18亿,濒临破产企业的债权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通常2-3折就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了,也就是5亿左右的现金即可。同理即使重整成功,债权人的转股价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范围,所以让债权人免除相关债务来冲抵这个占用资金,实际需要重整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只需要按类似比例打折就可以,具体折扣多少看沟通看时机,还有债权人对于重整后股份价值对比直接性的现金的看法,这些决定谈判的难度。
    债转股又或者抵扣对于债权人来说两种形式的实际差别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

第二:产投财投愿不愿意?这个其实之前写的那篇里大概描述过产投的动机,在这不重复了,最终是个性价比的问题,另外这多的部分未必是完全实质性的额外支出,因为债权减少本身也会让债转股的部分减少,虽然财投想回本需要更多的股份,不过中间自然有各方的平衡,包括最终转股价格是否极端,其实重点在于产投财投是想捞一把就走,还是想产业协同发展公司。这个细节问题暂时不讨论,太复杂。

    总而言之,占用处理是重整计划的基础内容,本来就在重整之初就有考虑到的,如果这个都没有想好,是不会有公司推进重整计划的,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因为国九才出来占用的处理要求(一直都有),因果和时间顺序可懂?最终区别只是重整计划本身到底可行不可行,能不能解决问题。投资人的目的是什么,他愿意付出的成本,和他预期的回报是否足够他参与这件事情带来动力?

    还有倒推的一个逻辑是:目前已经出省走最后流程了,占用处理的方案已经明确了,而且沟通过了,不过还没落在执行上,要说风险也就是后续重整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变数,唱空的你从这思考还勉强有点逻辑,就赌约定好的事情,执行却出变数的可能性高低。

最后,给大家画个饼,说个反向思考的利好逻辑:中利23年年报的亏损计提金额巨大,除了本身重整期间的盈利弱势,一大部分是各类情况的损失计提,一大部分就是占用。所以,重整成功,并且占用处理的好,代表两点:1,净资产直接转正,退市风险带星基础不再,2,2024年年报会非常出彩(虽然这部分都是非经常性损益)。当然了,这个逻辑适用所有占用巨大且计提的重整公司。

    具体的方案,转股价,未来涨幅高度,财投相关这些其实有一定推测逻辑,不过就先不说了。这里单纯讨论违规占用的问题。

中利重整成功概率极大,至于最后究竟是凤凰涅槃的重生,还是临渴掘井,勉强续命,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面落地差不多了再分析好了。股票短期来说,只是情绪和资金的游戏,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上面的是个人理解,在现有公开资料基础上,根据相关情况信息的分析,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讨论(拿出相关的数据或资料,不要空口白牙一个结论)当然,某些文盲可能是看不懂也不想看的,他就是坚持自己的结论,忽视一切信息,你说A他说B,你说为什么A,为什么没有B,他坚持就是B,因为他就是B+B,又或者立场问题,那就更不是言语逻辑能沟通解决的了。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