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奇瑞汽车强制员工加班的新闻引发各界热议。据员工内传,该企业要求上海区域员工严格遵守"896"工作制度,即早上8:30准时到岗,晚于8:25将视作迟到。同时,每周六要求90%以上的员工必须到岗,人平均工作量较低的部门负责人将面临约谈。各项严格规定已引发众多员工不满。

此外,为了顺利合规上市,奇瑞还采取诸多措施调整员工考勤记录,包括屏蔽打卡历史和查看权限等。实际下班时间虽为傍晚5点,但在考勤记录中却显示为晚上8点。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引发员工持续爆料。

奇瑞员工不满加班政策

一位自称是奇瑞内部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长文,详细描述了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状况及对公司管理制度的不满。该员工指出,由于公司频繁推出新车型,导致开发周期缩短,流程体系混乱,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外,他还提到,公司要求员工加班至晚上八九点钟,但仅给予每晚十元的餐补作为补偿,这种做法令员工深感不满。

针对这些投诉,奇瑞方面尚未做出正式回应。然而,从外部观察来看,奇瑞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依然强劲。数据显示,2023年,奇瑞汽车累计销售量达到了惊人的188.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了52.6%。在国内自主品牌中,除比亚迪外,奇瑞已稳居第二名。今年前五个月,奇瑞汽车共售出超过90万辆新车,同比增长高达5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奇瑞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内部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早在去年初,奇瑞汽车便因周末加班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据报道,当时的邮件发送方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高新华。在回复研发出勤统计时,高新华强调,全体员工应当以奋斗者为本,将周六视为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而对于行政领导而言,周六同样需要正常工作。同时,他还暗示员工应设法规避加班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在这封邮件中,高新华还提到了学习华为精神,通过改进机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确保他们不吃亏。然而,华为作为中国民营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工作强度之大、薪酬待遇之丰厚,早已广为人知。然而,在国内众多企业中,能够像华为那样给予员工优厚待遇的企业寥寥无几。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热衷于将华为视为学习的典范,向员工灌输“奉献、拼搏、奋斗、学习”的理念,但在实际的薪酬待遇方面,却鲜少提及与华为看齐。

汽车日益内卷,奇瑞被迫入局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各大车企纷纷加大投入,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据了解,奇瑞作为国内知名汽车制造商,近期因内部加班文化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奇瑞部分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员工每周六进行加班工作,这一事件迅速发酵并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首。

事实上,汽车行业中的加班现象并非奇瑞独有。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合资车企甚至强制员工每日加班,连续排名靠后的三个部门甚至面临缩编裁员的困境。此外,包括蔚来、吉利、长安在内的多家车企也存在加班内卷现象,虽然这些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补贴,但仍然难以缓解员工的不满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却持续下滑。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中国品牌汽车零售量达到了64万辆,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9.4%,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反观合资品牌,其零售量仅为47万辆,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至37.6%。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2.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7.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车企不得不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来应对市场竞争。例如,奇瑞集团在过去九个月里,每个月的销量都超过了10万辆,与吉利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当。比亚迪、长安集团和吉利汽车的销量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比亚迪销量达到了193655辆,同比增长112.6%;长安集团销量为191007辆,同比增长38%;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08701辆,同比增长约39%。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各大车企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研发岗位的员工来说,他们需要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有员工表示,只要薪水合适,他们愿意加班到公司破产为止。

针对这一问题,奇瑞集团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据悉,该公司已经制定了“瑶光2025”战略规划,预计未来五年将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并组建一支超过2万人的软件人才团队。此外,奇瑞还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星途,并推出了旗舰车型瑶光,售价在15.28万元至20.28万元之间。

然而,尽管奇瑞正在努力改变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端形象,但此次加班文化事件无疑给其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分析认为,如果奇瑞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可能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进而影响其业务拓展进程。

酷公司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内卷现象日益严峻,奇瑞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平衡企业发展与员工权益,成为了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一道难题。希望各大车企能够认真反思,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