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当全球科技界竞相追逐人工智能的浪潮时,上海勇敢地立下了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宏伟目标。如今,随着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临近,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从一个梦想逐渐变为现实,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


一、七年磨一剑,上海AI产业初具规模

自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黄浦江畔启幕以来,上海已经连续七年举办这一全球科技盛事。每一年的大会,都是上海AI产业发展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创新思维碰撞的火花。从“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到“智联世界,生成未来”,上海AI产业在不断创新中茁壮成长。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一极。据统计,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开投三年来整体投资进度超过74%。母基金部分投资了红杉、奇绩创坛等12支子基金,实际募集规模572亿元。规上企业从2018年183家增至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海持续的重金投入和全方位的系统布局。

此外,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已集聚40余位顶尖专家建言献策,全市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行业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约占全国1/3。

二、大模型引领创新,智算生态加速构建

在大模型领域,上海无疑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涵盖了制造、金融等多个垂类领域。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徐汇落地,吸引了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形成了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等全面保障的生态体系。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Deep link软硬适配方案和规模化智算中心,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上海还积极推动语料资源市场化,依托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已开源4200亿Token的高质量语料数据,为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

三、具身智能崛起,人形机器人成新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具身智能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上海在这一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全市已有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实现了双足避障行走等功能。上海还创新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关开源公版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经集聚了超过600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产业尤为突出,2023年国内发布的12款人形机器人中,有4款出自浦东。今年5月,国内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更是落户浦东,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应用场景丰富多样,AI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上海加快推动超级应用场景开放,不断推出更多带动性强的大IP场景,着力打通供需对接、技术验证、引领示范、规模推广全链条。AI+金融、AI+社交、AI+政务、AI+搜索、AI+医疗、AI+科研等一批大模型垂类应用正在上海加速落地,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服务。

例如,上海AI独角兽企业MiniMax的海螺AI,利用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为用户提供财报分析、长文速读、文案创作等智能服务;商汤科技的“商汤大医·多功能医疗智能体”则利用高质量的医学数据训练出具备医疗问答能力的智能体;达观数据的垂直大模型则为专业场景量身打造智能应用产品。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还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五、未来已来,上海AI产业展望无限

随着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临近,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今年大会的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亮点展品数、首发新品数均达历史最高。大会展览面积超5.2万平方米,重点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最新成果,首发一批备受瞩目的创新产品。500余家企业参展,市外企业和国际企业占比超50%,展品数量已超1500项。

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地位,聚焦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海将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同时,上海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