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岩土(SZ002542)$      

尘土寄语

  我舞动在时间的律动中,从微末的沉积到壮丽的转变,以无声的韵律织就大地的轮廓。我将每一次呼吸都幻化为可见的风景,蜿蜒的河流,摇曳的花草和深邃的森林。

  我作为地球的雕塑家,随岁月的轮回,用细腻的手法描绘历史的厚重与辉煌,将过去的故事塑造成今天的样子。地脉之变,山川之线,勾勒自然之诗。

  我在每一粒尘土中漫步,每一道山脉中呼吸,以大地为纸,历史为墨,书写时间的长卷。用每一粒砂,每一寸土,讲述着宇宙间从量变到质变的传奇。

  中化岩土,听,多么诗意的名字,它就是我尘世的化身。

一,岩土历史

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物质,也是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与武器,旧、中、新石器时代就是以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来划分的。“水来土掩”,表明古代人类在与洪水斗争中,土是他们最方便和有效的武器。大禹治水,“兴人徒以傅土,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卷二·夏本纪》,古人在大兴土方工程。

人类与岩土之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包括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古希伯来人、两河文化和印第安人等,几乎所有古文明中都有女娲(上帝、神)用泥土造人的传说。《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土地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历史上无数波澜壮阔的人间正剧都围绕着土地而出演。从狩猎到农耕,从农业到航海,人类逐步向具有深厚土层的名川大河中下游集聚繁衍。在土层上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了宏伟的楼堂殿宇,大坝长堤,千里运河,万里长城,创造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古代与现代文明。巨大的岩土工程是人类给地球打上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远超过10%,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稳定在15%左右。高峡平湖,穿江跨海,基深千尺,楼高万丈,岩土工程贯穿着每一个工程领域,可以说,近30多年是我国岩土工程实践和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期,工程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开辟了新的领域,也是这一代岩土工程者的幸运与骄傲。中化岩土在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盾构隧道这些地下工程技术和装备方面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沙特阿拉伯扎瓦尔港项目,还是埃及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等项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岩土文化

《山海经》中讲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里讲的是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用以治水。在《淮南子》中也提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可见大禹也是用息土来治水的。那么这个息壤或者息土是什么东西呢?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看来息壤或者息土是一种可以自己增长的土,而在流水中不被冲毁,所以被用来阻截洪水。

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向上天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岩土工程问题。例如他问“洪象极深,何以填之?”“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应当说屈原的这些问题是很有专业水平的:当时洪水滔滔,既深且急,用什么岩土材料和施工工艺修堤筑坝,拦挡洪水?既然鲧和他的儿子禹都使用了息壤或者息土,那么息壤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结果被“殛于羽山而死”;而大禹则功成于天下,二者的治水方略有什么不同呢?

据说鲧是由于采用了以“堵”为主的战略,结果“治水无状”而被“殛于羽山而死”。他的儿子大禹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导”的战略。完成了治水任务,功成于天下。

大禹治水是十分辛苦的,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他也很重视规划和技术,“左准绳,右规矩”,亲自勘察测量,规划设计。但是成功的关键恐怕还是治水方略正确,不是单纯依靠息土来拦截洪水,而是湮、导、蓄相结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战胜了洪水。

这里就有一个让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息壤”的实物应当是什么东西?根据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特点:

(1)它既称为息壤或息土,其主要成分应当是土。

(2)它窃之于天帝,应当是一种奇妙的,极有创意的新材料。 “鲧窃帝之息壤”,并将其传于禹,从这点看,鲧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与希腊英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样,盗取了息壤,为大禹的成功治水创造了条件,造福于人类。

(3)它可在流动的洪水中不被冲散流失,可以不断增高加长,用以拦截洪水,在大禹成功治水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息壤与土工加筋

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建筑材料,也是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与武器,但是由于土是碎散的,在流水中会被冲散带走,如屈原所问:“洪象极深,何以填之?”这就需要把它们连接合成整体,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天然的草木竹等纤维材料将土石结合成整体。

在四川的都江堰,见到用竹笼、木桩和杩槎修建的鱼嘴,两三千年来,在滚滚江水中将水分流,即使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也安然无恙,那么这些在水中不会被冲毁,可以不断加高加厚,不断生息增长的加筋土不就是传说中所谓的息壤吗。

 所以说,加筋土绝不是天外来客,也不是泊来的洋货,它土生土长几千年,世代相传,造福于人民。

岩土工程从来都是实践先于理论,经验先于科学。几千年来人们在加筋土工程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建造了巧妙实用的工程,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的发展,高强度、高模量的土工合成材料出现了,随后,人们设计和造出了各种性状、各种功能和各种用途的产品。作为人造产品,它们规格一致、批量巨大,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生产,具有天然纤维筋材不可相比的优势。与此同时,各种工程学、力学和计算机手段及技术也被用于加筋土工程设计,各种规范标准和商用程序也被普遍使用,使加筋土工程定量化和规范化,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高达几十米的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已经不罕见。“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些东西逐渐被从服装业中挤出,成为土工材料,由“人衣”变成“地衣”。 

三、岩土的哲学寓义

浑浊的泥浆状的洪水到江河下游,泥沙沉积固结,逐渐成为洪积土和沉积土,由液相变为固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它又被压缩、固化成为沉积岩;岩石暴露于地表,经风雨冰霜的风化作用,由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又变成残积土,在风、水、重力作用下,被搬运沉积,经历了一个循环。

与人类有如此密切关系的岩土材料,必将成为人类哲学的载体,人类与万物“生发于土,归藏于土”,土也就成为哲学的物质基础。

清华大学的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更早的《易经》中则以“艮”为首卦(《连山》),艮象山,即为石。而相传女娲补天也是用的五彩石。《易经》中,曾以“坤”为64卦之首(《归藏》),坤象地,即为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从石向土的变化,表明古代人类由狩猎向耕耘的发展,可见岩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成为古代哲学的基础。

东西方的先哲们早就懂得,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需追求极致的理论或思想框架。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撰写的名著《形而上学》(Metaphysics)。简单地讲,他在书中论述了思想理论的体系与层次。“形而上”就是指在研究世界时,追求最根本的理论。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这种“哲学的哲学(First Philosophy)”也叫做“神学”(Theology)。他认为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力来自神,人理性地深究世界,到了极致,就会需要神,发现神。

中国远古的《周易》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说,思想抽象程度有高低之分。人的思考由抽象到现实,就会想到具体的事,这种思维方式叫“形而下”。人的思考由具体到抽象,就会想到道理和规律,就是“形而上”。《周易》把世上万物都归结成阴阳,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近代的中国学者,把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翻译成“形而上学”,真是神来之笔。

三星堆文化在横向上吸收了西亚、南亚文化的因子,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这揭示了古蜀国在哲学和文化上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愿意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可能象征着连接天地的神圣之物,体现了古蜀人对宇宙结构的理解和崇拜;青铜面具和人像可能与古蜀人的祖先崇拜或神灵信仰有关,这些都是形而上的“道”,它们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想

既然中国古人那么早就懂得“形而上”思维,为什么中国后来的科技发展会在这方面如此落后?公元前136年至前134年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建议,儒家是唯一的官方学说。它明确规定,“忠”是个人思想上的最高原则,“治”是社会理想的最高目标。通俗讲,忠,就是人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皇帝;治,就是天下的老百姓服帖,让皇帝省心。为了这种意识形态不受挑战,就要斩断国人的“形而上”思维,因为形而上思维的本质,就是个人自主探寻最高目标与原则。儒家懂得,如果人们自主思维,得到的结论一般不会是“忠”与“治”。 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改变人类命运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与这块土地彻底无缘。。

2005年,钱学森向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钱学森之问”被认为是对中国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拷问。

同样根植于古老哲学的西方文明,本着真实,诚实,理性的思想、言行和行事方式,诞生了现代科学三原则,缔造了当代人类文明:

第一, 现代科学不但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而且探求规律背后更深、更广的规律。它无尽地追求理论的统一和完美。

第二, 现代科学以真实和理性为准则,永不停歇地探索世界。

第三, 学术界内部的意见表达与决策,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原则。这个精神的权威超过任何人的权威。科学精神包括真实、诚实、理性等。

前两个是思想特征,最后一个是言行和决策方式。任何一点缺失,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我们回顾完岩土的文化历史,最后提炼出它的哲学寓义。留一道思考题:反思中化岩土,从绩优股到绩差股,从高价股到低价股,从赢利股到亏损股,从蓝畴股到“面退股”,假如你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职工,假如你是投资人已被深度套牢,用岩土的哲学寓义,即现代科学三原则来拷问自己,你做错了什么?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欢迎留言讨论。

 

【本吧最近有不少人骂,说中化岩土名字取得秽气,让他赔钱。让人笑掉大牙,没有文化太可怕。中国人特别强调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特写一篇小文,为中化岩土正名,以正视听。】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