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JPM会议上,一些人还在感慨,从“买方”到“卖方”的角色转换比2023年来得更加强烈,现在,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卖方”的身份。但是,《生物安全法案》阴霾的笼罩下,中国展馆在BIO上显得有些冷清。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公司竞相填补中国竞争对手在 Bio USA 的空缺”。值得注意的是,在药明康德第一次缺席的BIO会议上,一些中国的CXO公司第一次低调设了展台。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不论是创新药企,还是CXO公司,他们因为一些共同或不同的原因,以更加紧迫的心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旧金山的联合广场,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圣地亚哥展览中心,这些国际会议的所在地,当下承载着中国企业家的国际化梦想。


在生物医药的旗帜下


《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在 BIO 的中国展馆显而易见。据 STAT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展馆最初的设计规模很大,中国政府承诺向BIO投资近200万美元。但随后,受BIO裁员等因素影响,中国馆缩水了,最终,出现在BIO上的是中国国际商会(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的展馆。


据中国国际商会组织官方称,来自江苏、上海、北京、湖北、成都、广东等省市的16家生物科技企业以中国馆形式参展。去BIO参会的国内药企高管们也都注意到,相比意大利、巴西和日本等国家更大、更花哨的展台,中国的展台明显有些冷清。


BIO 2024 参会见闻

虽然《生物安全法案》可能暂时给中国的创新药企带来挑战,但全球对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的认可度依然很高。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不少中国CXO企业已开始在欧洲市场加大投资,例如九洲药业在德国的投资计划,凯莱英医药集团接手前辉瑞在英国的CDMO工厂,以及药明生物在新加坡的一体化CRDMO中心的建设。面对资本寒冬和西方国家的压力,中国企业的未来充满挑战,但我们坚信中国将能够在这一系列困难中变得更加强大,突破重围。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寻找新的全球战略和合作机会。

在全球商业竞争日益政治化的当下,中国企业面对接连不断的外部挑战,这包括潜在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变动。若韩美日印欧真的建立了“药品供应链网络”,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重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如何在全球医药行业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