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天上海的“热”是真的热,既有37-38度天气炎热的炙烤,还有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火热,无论从人头攒动、技术发展、应用落地,都让我有2017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既视感。

彼时AI像今天的大模型一样开始落地,各地政府掀起了办AI大会的热潮,第一届WAIC也就此诞生。

2、毫无疑问,AI大模型成为本届WAIC的核心,不凑点大模型都不好意思来参会了。整个H2馆的中间科大讯飞、商汤、百度、阿里云、腾讯以及大模型“五小虎”玩家等等,各显神通,关注的重点也从去年的秀技术到今年的应用落地。

3、整体来看,大模型及应用虽然遍地开花,但同质化也严重,应用还比较浅。一类是层出不穷的通用类助手、闲聊助手,一类是大模型+移动互联网应用,比如AI搜索、AI办公、AI游戏、AI虚拟陪聊,以及文生图/视频,娱乐领域还是半边天。

至于ToB整体还是比较慢,主要落地还是在央国企、各行业头部企业,代码、医疗、教育、金融、汽车场景落地相对较多,但行业大模型参差不齐,偏单点应用。

4、大模型+既有应用的价值已经显现出来。举几个看到的例子,一个是AI游戏,一种是把大模型的交互能力给到NPC,能够直接提升游戏的交互体验,还看到网易在一款新游戏中上线了AI队友,可以基于游戏场景去聊天互动,一起配合做任务等等,以后陪你玩游戏的可能就是AI了,是个蛮有趣的方向。

再比如某五小虎跟小红书做了一个AI智能体,跟它去问答,AI直接基于小红书的优质笔记进行答案生成,等于在小红书中做了一个AI搜索,试用了下真蛮实用。

5、大模型产品的根本还是用户体验。比如AI虚拟社交,纯大模型驱动的AI虚拟聊天产品未必能活下来,去年也体验了星野,尽管AI交互上有了风格、情感和语音,但顶多用来打发时间。相比而言,一款匿名社交软件soul 反而把大模型玩的风生水起,用AI游戏和AI聊天提升了原本的产品体验。

6、大模型落地,个性化比通用性更重要。举个例子,AI健康助手的讯飞晓医,把个人的病历、体检报告结合起来,就能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同样一个肚子疼可能有很多原因,同样一种药物可能高血压就不能吃,个性化后产品的价值感瞬间体现出来。

7、AI PC远比想象的鸡肋。体验了国内的一家头部厂商AI PC产品,坦白说挺鸡肋,就是系统中浅浅的集成了一个网页,来做一些通用的大模型功能。AI硬件想做出点真正的体验感路并不好走。

8、再来说说大模型的B端应用落地,面上可谓遍地开花,金融、教育、医疗、汽车,乃至工业、矿山、农业等等,多停留在试点阶段。

上一轮AI阶段落地难,现在大模型落地依然不易。对行业企业而言,大模型要想在企业落地,首先要有人才,然后要打通内部系统(信息化),还要做行业数据的标注、清洗、管理(数据化),最后还要想清楚哪些场景可以落地,现在阶段还是头部企业的尝鲜。

但看到了极大的落地空间,以工业为例,小模型时代号称“一机一模型”,模型的泛化问题既带来场景的局限性也带来高昂的成本。而大模型恰恰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假以时日,潜力巨大。

9、人形机器人可谓声势浩大,“十八金刚”俨然成了本届大会的一个门面。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我们想象中最佳的机器人落地载体,但想象中的未必是现实。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成了观赏性的“花瓶”,另一款人形机器人据说单价要80万,目前主要还是用作科研、展厅讲解等。人形机器人雨后春笋般冒出,不禁要问刚需场景在哪里?

10、“泼天富贵”还当属算力,一个大模型厂商的每个月的算力成本往往要上亿,“百模大战”愈演愈烈之际,国产算力时不我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