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远赴泰国工厂参加了公司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仪式。

2021年,这个数字才是100万辆,3年之后就飙升到了800万。值得庆祝是应该的,可是,为什么会把地点选在泰国?

王传福

91che认为,这其实是比亚迪在主动向全球释放一个信号:全球化出海,我来了。

中国车厂在海外投资兴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比亚迪的这座工厂包含了整车四大工艺,同时还有零部件工厂,相当于为整个东南亚地区带去了一整套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当下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敏感期。7月5日,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而据报道,土耳其、印尼等国家也会在近期效仿美欧的做法。

比亚迪泰国工厂的模式,或许将成为中国新能源厂商出海的一个范本,不再满足零配件组装的初级生产制造,转身以扎根之态融入当地产业,并与之共生共长。而之所以如此大手笔投入,无非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到了必须要出海的时候。

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市场份额已经越来越逼近极限。乘联会数据显示,1-5月份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34%。

可以做个对比,日本汽车市场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市场,本土品牌占有率超过90%,但老大哥丰田的占有率也不过30%出头。2023年,丰田汽车在日本国内销量为144.2万辆,但在全球销量却高达1065辆。

比亚迪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国内市场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亚迪的增长速度将会大幅降低,市场份额会趋于稳定,主要的增量将来自海外市场。比亚迪要想成为丰田那样的世界级厂商,必须要面向全球市场。

单纯的整车出口,是很难真正打入全球市场的。

整车出口,为其它国家带来的价值很低,也容易激起当地政府及产业界的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品牌冲垮了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因此要对中国厂商进行限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盟只是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税,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中国电动汽车。假如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在欧盟内部设立工厂,打造出欧盟版的“合资车”,那么欧盟就会相当欢迎中国厂商的投资。

因此,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图的不是那点税金,而是想逼着中国厂商去投资办厂,这样欧盟就会获得中国的技术输出和产业链转移。

欧盟关税

产业链是没有国籍的,当年丰田、大众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让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大幅提升,现在欧盟也想学习当年中国的经验。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欧盟希望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去欧盟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在一定规则之下对欧盟进行技术输出与转让。

这一点,你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其实就是欧盟版的“市场换技术”,中国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变成了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欧盟觉得自己也能复制中国的道路。

既然欧盟是这样的打算,那么比亚迪等中国厂商不如主动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在欧洲搞出一些“奔驰比亚迪”“大众小米”“标致蔚来”之类的合资公司,打造出一些“欧产”版本,以此方式占领欧洲市场。

更何况,在全球重点市场投资办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国新能源厂商的出海阻力,物流、人力、税收、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成本都会大幅压缩,这本身也是有利于中国新能源厂商发展的。

除此之外,在海外投资,转移技术,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向当地零部件厂商进行采购,还可以减少政治上的阻力,有助于中国厂商开拓市场。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从一带一路开始就是奔着全球化的目标而去的。既然大众汽车可以号称“中国的大众”,那么比亚迪为什么不能做个“德国的比亚迪”呢?

在海外投资办厂,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与欧盟的双向奔赴,中欧双方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虽然破裂,但双方并不是真正的剑拔弩张,在一番协调之后就会达成某种平衡。其实,我们国内市场上,不也是进口奔驰与国产奔驰同时出售吗?

因此,比亚迪等厂商积极在海外投资,主要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无论有没有欧盟的加税政策,中国厂商出海都是势在必行,而且一定会以本土化为主要方向,当年的丰田、大众等传统厂商都是这么做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新能源厂商在海外投资办厂,会不会造成中国新能源技术的流失,进而造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失去主导地位呢?

技术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只要你在当地投资办厂,就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技术扩散。南北丰田、南北大众等合资厂商的建立,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但这肯定不会影响中国新能源厂商的主导地位,因为在核心技术上,中国始终握有主导权。

比亚迪汉在国内是16.98万元起售的中端车型,但在欧盟不少国家售价高达7万欧元,与奔驰E级基本持平;五菱宏光MINI EV在国内是两三万的代步车,但在东南亚市场上的售价往往在7万元以上,差距十分明显。

大众丰田

假如未来比亚迪汉实现“欧洲产”,大概率也只会推出一些在国内淘汰的车型,到时很有可能出现欧洲消费者期盼某款中国品牌车型尽快实现“欧产”的情况,就像几年前中国消费者打听“普拉多什么时候国产”一样。

在这种模式下,海外市场消化掉的,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国的上一代技术与产品,可以为中国厂商贡献大量的利润。目前中国厂商在欧洲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几十年前大众、丰田在中国的地位。

燃油车时代,中国本土厂商尽管学习了几十年,但威胁到大众、丰田了吗?核心技术还是有着高耸的门槛。

那么,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没有通过学习和自主研发,取代中国新能源厂商的地位呢?这个有一定可能性,但可能性很低。

中国可以把“市场换技术”玩出花,是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电力供应、高素质劳工、市场法规等都在同步改善,同时还有稳定的产业支持政策以及冠绝全球的执行力,欧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不要害怕出海,一方面我们不可能一直“卷”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无需过多担心技术被复刻,中国行我也行,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错觉。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