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国内GDP占比最大、工业模式最重、物流体系最不发达、上下游集中度最高、最受环境打压的行业,转型难度巨大。然而,一家名为大乐装的新星正冉冉升起,正在以AI和大数据技术搭建装配式建筑的新世界。


“大乐装是谁?”我问刘慧。


这些年,每当与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交流时,我总喜欢抛出这个问题,希望受访者能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事业。她回答说,大乐装是一家以设计驱动的装配式建筑一站式供应链云平台,核心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AI辅助设计和全流程管理。


刘慧是大乐装的创始人、CEO。她是典型的高材生,建筑学专业出身,少年班毕业,后来去了宾大深造。在创立大乐装之前,刘慧曾在远大住工和筑友智造两家上市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


她创立的企业大乐装是建筑行业里融资速度最快,拿钱最多的初创企业。创立三年完成五轮融资,背后是中国最头部的人民币、美元基金,腾讯、贝塔斯曼,58产业基金、钟鼎资本、东方富海等,2023年最后一轮由招商局创投、招商蛇口联合领投。2020年8月创立,三年半时间内,大乐装已逆势实现4亿元的交付。


和刘慧对话是一种享受。她思维缜密,语速极快,带给听者获取高密度智力输出的快感。“大乐装所做的事情,不仅是在帮助建筑行业提升效率,还通过技术创新,重塑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供需链条。”刘慧说道。


01

建筑行业沉睡得太久了,总有人要叫醒它


在更多资本和创业者眼中,建筑行业是一个太难改造的行业,几乎没有指数级增长的可能性。2023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5.98%、0.24%和0.45%,增速回落明显。同时,建筑业的过程在线率只有0.7%,低于农业。2023年建筑企业200强榜单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据了3/4的席位。它所覆盖的产业链复杂而庞大,牵扯多方利益。


但刘慧认为,蛮荒之地一定有被开垦的价值。她对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的推算有一道公式:赛道规模*参与环节*提效比例--建筑行业很大,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标准化、结构化改造和数字化机会,平台参与的环节越多,提效的能力就越大。


“建筑行业并不是产业互联网的禁区,装配式建筑是足够大的风口。”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比仅为1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占比已经超过80%。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慢活。”刘慧表示,“短期波动并不值得过多关注,但产品的选择和结构性调整非常重要。当行业处于低谷时,正是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最佳时机。例如,建筑业的应收账款周期从1400天减少到800天,说明落后产能已经出清,行业结构在优化。”


02

数据驱动的反向供应链模式

是建筑产业互联网的核心


产业互联网如何解决建筑业的难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先生产商品,再向客户销售,容易导致大量库存;如今,反向供应链模式受到青睐,即精准获取客户需求,再用高效结构下的供应链实现所见即所得。Shein、Temu等都是该模式的受益者。


传统建筑行业完全依赖线下运作,产业链条包括设计、采购、生产、物流、交付和支付。在设计阶段,使用大量软件如CAD,Revit和众多底层引擎,在招投标、后端和终端的管理环节上,也都有单端的SaaS工具来提效,但这些图形引擎和工具已经完全脱离时代,数据无法在云端实时交互。


为解决建筑行业设计、采购和交付环节标准化程度低、不透明的痛点,大乐装开发出国内首款装配式建筑在线协同的BIM软件,解决了多工种人员不能实时在线建模和协同设计的困境。把从设计到售后的交付流程都搬到线上,实现实时在线,所有轨迹可查。


类似于美团和滴滴,针对不同的工种、不同的角色,大乐装在PC端、手机端、小程序端拥有完整的软件矩阵,旨在数字化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岗位。


大乐装践行的基于需求驱动的反向供应链模式是:淘宝式一键设计、一键下单、一站式交付,通过设计、数据去反推的供应链,使协同难度降低。愿景是将建筑行业中所有的数据流在线化,没有合同,只有订单,实现全透明交付。


03

用AI搭积木,分步骤解决建筑标准化难题


中国的房屋建造合同里,大部分的材料品类,非物化成本占比到了60%以上。任何一个行业,非物化成本占比过半,就说明它是一个低效手工行业,无效管理成本很高。”刘慧对我说。


在长达几年的探索中,大乐装总结出了一个经验--“设计是建筑业标准化的基础”大乐装通过与AI技术和数据库的结合,在设计前端实现AIGC智能一键设计与自动报价,同时系统自动推荐标准化构件,大幅度提升了设计的效率。



,时长03:49


关于建筑设计的不同需求,刘慧表示:“设计师最好使用我们数据库中的标准构件,AIGC软件可以一键智能识别并直接调用匹配的标准构件,既保持建筑外观的多样性,又能确保高标准化率,使供应链规范,同时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之后最大的难点在于将设计与供应链连接,过程中需要说服业主并建立供应链模型,展示效率优势,逐步实现标准化。”


目前AI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大乐装对AI的应用主要包括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代码等。然而,在设计领域的3D建模仍然是一个难点,需要等待底层技术的成熟。“AI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大脑,一位员工,市面上谁的模型好用,我们就去接入”。刘慧表示,“未来并不会大力投入行业垂直大模型的开发,ROI非常低,我们只做产业相关的单点应用。”


04

数智赋能云工厂,做装配式建筑的亚马逊


大乐装不仅仅是一个SaaS公司,它还直接销售标准化PC构件,货品来自加盟的协同工厂以及自营工厂。截至2023年8月,大乐装已在大湾区布局10多家分布式云工厂,服务了100多个智能建造项目。


电商交易平台,无所不卖,但淘宝、京东,亚马逊却极少涉及建材品类,原因就是没有标准化和数字化。建材品类分为三类:标准化品类(如马桶、洁具、卫浴)、标准化但带损耗的品类(如瓷砖)、完全非标品类。其中,标准化品类的管理相对简单,可以建立集采库,集中采购能力。完全非标品类的管理难度大,目前中国任何房地产开发商都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


类似PC构件(预制混凝土)和门窗类的商品大部分没有数据库,但部分企业如保利等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大乐装具备强大的数据基础和系统能力,通过系统实现一键调库和与房地产商的合作进行数据共享,能够沉淀和建立产业赛道的数据,提升核心能力。


刘慧表示,在创业之初公司通过卖PC水泥板这一件单品,打通整个产业链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后续拓展到门窗、精装、幕墙和机电等多个二次品类。“公司将从制造业自营的逻辑转变为类似于京东的平台模式,将自营品类和平台模式结合,计划在未来扩大到更多建筑品品类。”


在她的描述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大乐装的发展蓝图:


首先,打造PC构件领域的“亚马逊”商城;

随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品类,打造建筑品头部电商平台;

最后,成为建筑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


几组对话,感受一下建筑行业门口的“野蛮人”:

新质汇:近几年资本对产业互联网领域的项目相对保守,你们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动荡期?


刘慧:从创业公司本身来讲,还是要看自身能在行业解决多大的问题,如果只做产业链内一个单点的效率提升,遇冷可能也是正常的。其次是退出机制的问题,美元基金退场,国资产投和人民币基金入场,对我们来说没有大影响。市场是周期性的,无底线的投入是不商业是不道德的,在资本低潮期不要大量的烧钱,保持营收能盈利最好。


新质汇:你们与房地产企业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刘慧:首先,要极致关注需求侧,但需求侧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而集中。中国房地产行业分为几大类:央企如中海、保利、华润等;地方国企如深圳地铁、特区建工等;本地明星企业如鸿荣源、宏发等;代建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城投等。因此,市场非常分散但每家规模都很大。虽然我们有标准化工具,但对于非标项目,如歌剧院、音乐厅等小众房子,我们目前不做,而是主要输出标准化的住宅、办公楼和酒店等。


未来,如果有客户提出非标需求,我们也会考虑。等我们把底层引擎打通后,会开源给大家使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技术人才较少,可能不太Open,但我们对此持开放态度。


新质汇:怎样说服这些客户接受你们的反向供应链模式?


刘慧:很难,因为它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组织流程。因此需要大量工作,从创业开始一直到现在,直到最近才完全得到客户的认可。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产业应该发展的方向,但过往的组织结构难以调整。如今,我们已经完成了调试和打样模型,这让客户看到了实际效果并接受了这一模式。


新质汇:来来有没有考虑向To C方向拓展?


刘慧:这不是我的想法,而是一些资方的想法。希望将在To B展示的精装修集采能力输出到To C,因为他们认为未来存量市场比新建市场更大。尽管如此,我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目前专注于新建市场更为合适,因为履约过程对于大单和小单来说基本相同,但效益却差别很大。


我更倾向于做主体品类,因为它标准明确,效率高且无情绪因素。精装修品类由于个性化需求较多,不适合现阶段的商业模式。To B和To C的履约过程完全是一样的,但To C从设计到报价和回报都很低,但如果发展到很成熟了,输出很简单与非常的标准化的时候,完全可以去做。


新质汇:目前你们面临着哪些竞争对手的挑战?


刘慧:当前这一赛道环境还是比较宽敞。资本环境不佳,新资金没有进入,老的传统玩家也在困境中。并非因为我们做得多好,而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做同样的事情。潜在的竞争对手方面,我认为是电动汽车行业,因为他们也经历了从非标到标准化的过程,并且在供应链管理和设计入手方面有相似之处。此外,虽然有一些平台在考虑供应链侧的平台化机会,但目前他们的实际行动还未见成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