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上海回来,脑海里还回荡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喧嚣和热闹。今年的WAIC,就像这城市夏天的天气一样火热。但在这股热潮中,我不禁有一些“冷思考”。

AI大模型无疑是这次大会的明星,科技巨头们纷纷秀出自己的肌肉,仿佛在说:“看,我们的技术多牛!”确实,这些大模型推动了技术的边界,让AI更加强大。不过,让人头昏眼花的技术展示背后,同质化和应用浅显化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

大家都在做通用型助手、闲聊机器人,或是把大模型套进移动互联网里。当然,有些尝试挺有趣,比如用AI增强游戏NPC的互动性,或者像小红书那样集成AI搜索。但这些应用真的触及了大模型的潜力吗?还是只是冰山一角?

说到底,用户体验才是王道。没有深度和个性化的服务,光靠一个能聊天的机器人是难以立足的。AI健康助手讯飞晓医就是好例子,通过整合个人医疗信息提供真正个性化的建议,这才让人觉得有价值。

同时,AI PC的体验让我有些失望。本以为会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结果只是一些皮毛功能集成,远没达到期望的高度。

B端应用方面,虽然听起来遍地开花,实际上多数还处在试验阶段。大模型要真正进入企业运营,需要人才、信息化整合、数据管理等一系列准备。不过,大模型泛化能力强的特点,预示着未来巨大的潜力。

人形机器人的展示无疑是抢眼的,但它们的实际应用似乎还没找到坚实的落脚点。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使用场景让人怀疑它们的真正价值。

最后说说算力问题。随着大模型竞争的加剧,对算力的需求和成本也在飙升。国产算力的崛起显得尤为迫切。

这场WAIC展示了AI领域的繁荣,但也折行业的种种挑战。我们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应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需求。毕竟,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正面的改变。

科大讯飞243
科大讯飞 · 目录
上一篇金融科技革命:交通银行与科大讯飞、华为共绘AI驱动的金融蓝图!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