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员工期权纠纷频发,权责几分?

互联网企业期权纠纷又多了一个案例。


2024年7月,前得物员工徐凯与前东家的纠纷案裁定结果出炉。一年前,面临裁员的徐凯在多次与得物公司沟通希望取得期权再离职未果后,决定到上海市仲裁委员会处申请恢复与得物的劳动关系,后被予以支持。


据裁决书显示,得物公司于2021年9月9日向徐凯发送聘用意向书,约定职位为技术部前端技术专家,税前薪资为月薪5万元左右,同时其握有部分得物期权。


在2023年7月,得物方面以“未发周报”、“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理由为徐凯打出了评级为C的绩效,随即对其展开了裁员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距离徐凯手中期权归属期满只剩一个多月。


据悉,得物实行的期权行权采用的是“211”模式,即干满两年后可行权50%,第三年行权25%,第四年行权剩余的25%。因此,当时距离徐凯入职满两年,拿到第一份50%的行权权力仅仅剩了一个多月。


当初入职时,得物期权价值为500元左右/股,而当时,已经涨到了880元/股,而徐凯手中有约2000股,如果不受裁员影响,其将在2023年9月行权1000股左右,价值在80多万元。


徐凯表示,在得物上班期间,“10106”是常态,经常到晚上10点后才下班,且技术员工会被计算总工时,工时靠后的人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我一开始是带团队的,风险就很高”。


不仅得物,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中厂,卡期权归属期前对高成本员工进行裁员,已经成为一种HR裁员的惯用手段,“期权大概率只是画饼”甚至成为一种默认的行业潜规则。


早在今年3月,阿里员工也曾发起大规模维投诉行动,直呼“公司承诺期权未兑现,15年的期权仍无行权通知”。


据悉,互联网公司的薪资大多是按照总包来计算,由现金和期权构成,期权按照当时公司的估值折算成股份。依据比例不同,HR会给出两种选择方案,一种是现金多,一种是期权多,在发放的那一刻,两种方案,薪资总包相当。


这种薪酬机制确实为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基层员工带来了享受公司上市红利的潜力。然而,这样的红利伴随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期权可能带来高收益,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开始达成共识: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和保住现有工作,比依赖期权来说,显得更为关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