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蜂巢能源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锂电市场的淘汰正在加速。今年,储能企业有可能淘汰掉50%,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且明后年仍将是加速淘汰的阶段。”该言论一出,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


01

一哄而上搞储能

近年来,新能源行业如日中天,锂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以锂电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快速降本,在细分应用场景和新兴市场渗透速度加快。

截止到2023年12月底,我国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到了34.5GW/74.5GWh,功率和容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50%。其中2023年年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1.5GW/46.36GWh,相当于2022年的三倍。

2023年,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蜂巢能源等在内的储能电池头部企业,拿下多个10GWh+海内外订单,规模总计超200GWh。中国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73GWh(以终端口径统计),同比增长60%,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出货约159GWh,占比92%,展现了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的强大实力和卓越表现。

业内预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将大幅增长,可能等于或超过历史累计装机量总和。

蓬勃的发展不仅吸引业内企业布局储能,还吸引了无数业外企业跨界而来,包括食品、白酒、房地产、玩具、陶瓷在内的上市企业也纷纷跨界储能。据企查查数据,截至今年4月初,储能企业已上升至18.5万家,仅2023年一年新增超过7.3万家,是过去5年的总和。其中储能系统集成商超过4.8万家,数量骤增。

这可能是杨红新发表上述言论的基础,对于储能市场来说,这个企业的数量级已经达到了极度饱和。尽管不可能淘汰到只剩40家,但是重新洗牌不可避免。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已经有30%左右的玩家退出了储能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做系统集成的。因为纯系统集成企业技术门槛较低,不少企业以组装生产或委托贴牌为主,其核心竞争力为订单获取能力,大部分为了订单打价格战。长此以往,总有企业无法获利而死。


02

供过于求,差异化竞争是根本

目前,储能行业存在的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另外一个,由于跨界企业众多,技术沉淀不足,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产品同质化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企业之间的降价竞争。过去一年,虽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翻了近10倍,然而储能电芯价格却下降过半,从0.9元/Wh降至0.4元/Wh以下,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从1.3元/Wh降至约0.7元/Wh,已跌破部分企业产品成本线,且价格还在继续下行。

这一剧烈的价格波动,对储能电池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到了2024年,储能中标价依旧走低,还没有迎来抬头的趋势,4月储能系统EPC的投标报价区间在0.23元/Wh到1.975元/Wh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储能企业纷纷大打价格战,导致储能系统价格大幅“缩水”。

尽管碳酸锂价格一直没有回稳,但是成本依然存在,价格战极大影响了储能企业利润。从锂电储能电池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2023年四季度净利润普遍增速放缓或下滑。宁德时代虽然日赚过亿,但第四季度的净利润有可能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

第二梯队表现亮眼的当属亿纬锂能, 全年净利润突破40亿元,但去年Q4净利润也同比下滑7%-28%。

国轩高科预计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8亿元至1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57%至253%。但扣非后全年净利润仅为8500万元至1.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瑞浦兰钧和孚能科技则成“难兄难弟”。瑞浦兰钧预计2023年净亏损18亿-20亿元,孚能科技预计2023年净利润亏损约17.2亿元到21.1亿元。处于第三梯队的南都电源、鹏辉能源第四季度均出现大幅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国轩高科、鹏辉能源均是储能电池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头部企业尚且如此,可以预见整个行业都在承压。在2023年11月的SNEC储能大会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曾向行业发出警示,储能产业洗牌在即,唯有专业方能生存。“各个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像宁德、比亚迪等头部的企业,人家能干,你也抢着干,那相当于找死。”没有及时抽身的企业会在价格竞争的旋涡中越陷越深。

而在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能电站的利用率低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上提到,2023年电网侧、用户侧、新能源强制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仅为38%、65%、17%。储能电站的建而不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价格战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储能企业的利润空间,扰乱了储能市场秩序,引起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还让企业无暇顾及产品创新。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所有业内企业的重视。

对于储能企业而言,若想在这轮洗牌后继续留在牌桌上,毫无疑问需要在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角度而言,当前背景下,储能企业可以更多的考虑抱团出海,抢占海外市场,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