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推行顺利,引发广泛关注。全民热议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工作是否要被AI取代了。作为智能驾驶的长期研究跟踪者和使用者,笔者还是很乐于看到智能驾驶终于跳出技术宅与科技控的圈子,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尽管社会对无人出租车的态度还存在争议,但科技终于化为可感知的具象,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可能选择的一部分,上一次类似欢欣鼓舞的时刻还是Chatgpt。

智能驾驶的破圈来自B端而非C端有内生商业逻辑。尽管当下消费者购车智能驾驶已成为常见可选项,但在C端至今未能刚需应用,愿意付费者寥寥。一是消费者对新生事物技术安全性的忧虑,二是权责制度的不完善。驾驶员开车都难免出现磕碰,即便智能驾驶只在千分之一的场景下犯错,引发交通事故,责任在车主、车辆品牌方、智驾算法服务商、车辆保险之间该如何界定,是个巨大的难题。对于可能无上限的车主责任,智能驾驶始终在C端打不开商业化局面。

这种焦虑在B端出行市场能够很好的解决,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个场景,将权责做了有效隔离。消费者可以享受完整的智能驾驶体验,无需承担潜在风险。从投资视角而言,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场景,大概率率先出现在TO B而非TO C。这也就是马斯克力推特斯拉Robottaxi在美国落地的商业化考量。

Robottaxi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型。第一,市场足够大。初略估算我国出租车保有量100多万辆,网约车更多,如果将其中一半换成Robottaxi,也是百万量级车辆需求,超过千亿的运营服务市场。第二,经济性优势。扣除租车费用、行使成本,我国出租车一年的运营利润约在10w以上(含1-2位司机人工费用、出租车公司利润)。同样载客频次下,2-3年,基本就能覆盖无人驾驶出租车购置成本。更不论人力成本高昂、出租打不起的香港、纽约等地,Robottaxi是优势碾压的产品。

因此,我们认为看未来2-3年,大量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并不遥远,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B端的大量普及一方面完成消费者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扩充产业规模,形成资本与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同时政策法规、新的保险第三方针对新场景不断完善。最终在3-5年内,迎来C端全面普及的奇点。智能驾驶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产业趋势之一,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时间,会比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来得更早。

当前智能驾驶供应链核心标的都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受美国关税预期和宏观需求压制,PE普遍调整到今年15-20倍,有较好的安全边际和投资价值。前海联合先进制造基金A/C聚焦智能驾驶产业方向,深挖在智驾产业趋势下受益的核心标的。我们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破圈有望主导一轮估值修复,后续特斯拉Robottaxi的落地才是真正商业化的大幕开启。建议积极关注中美Robottaxi及智能驾驶核心供应链的投资机会。

$前海联合先进制造混合A(OTCFUND|005933)$$前海联合先进制造混合C(OTCFUND|005934)$$无人驾驶(BK0802)$

#9月降息预期大增,美股缘何大跌?##做空力量受限,A股这波能涨到哪?##光伏锂电狂飙,新能源赛道触底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