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AI是为了让它学会洗衣做饭,而让我安心工作。并不是让它们替我工作,而我却洗衣做饭。”

虽然这是一句调侃式的段子,但是它却说明了当下最热点的事。

近日,一则来自武汉某汽车客运公司的声明在网络上掀起了波澜。

声明指出,自今年以来,自动驾驶企业"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导致4台出租车被迫退市并停运。该公司建议对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区域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可是,从网民的反馈来看,大多数网民并没有站在出租车这一边,而是更倾向于“萝卜快跑”。

因为在他们看来,快捷、实惠、且优质的出行体验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这根有没有人开出租车没有丝毫关系。

要的就是服务。

科技改变“人性”,但能否改变“人生”?

其实,对于这个事态的争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

首先,科技的持续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工厂中的自动化流水线为例,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够实现全年无休的高效运作,而且在制造精度和成本效益上都超越了人工操作。

因此,它们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代表了生产力的先进方向。

另外就是仓库的运输管理机器人,除了同样的“不辞辛苦”外,仓库员工只需在某个地方等待,这些机器人会将装满货品的货架推送过来,以便他们扫描所需商品。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一名员工每小时可扫描300件商品,此前则只能扫描10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能替代人工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巡逻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无人城市铁路等等。而终归看下来,对于一些“机器”来说,它们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专注与忠诚”。

再来看“萝卜快跑”的这件事。

近段时间以来,武汉出租车行业的负面声音不绝于耳,涵盖了拒载、不合理绕行及私下议价等多重问题,其中不乏司机态度恶劣、无理拒绝短途乘客、恶意抬高价格及故意延长行驶路线等恶劣行为,这些不仅严重侵害了乘客的合法权益,也深刻暴露了行业内部的积弊与不足。

比如,面对仅有两公里的短途需求,部分司机竟直接选择拒载;而对于长途乘客,则可能采取绕远路的策略谋取不当利益。此等不诚信行径,无疑加剧了出租车行业的衰退趋势。

回望过去,网约车在上海的迅速崛起并成功撼动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地位,其背后正是凭借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服务流程与模式,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相比之下,网约车及无人驾驶汽车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们的行驶路线均经过精心算法优化,即便偶有小偏差,乘客也能轻松通过平台系统申请到相应的补偿或退款,确保了服务的公平与透明。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出行方式彻底摒弃了拒载现象,无论行程长短,即便是短至一两公里的距离,也能得到及时响应与贴心服务。

这一系列现象,实则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某些面向——对于便捷、高效与诚信服务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不公与低效的强烈抵触。

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无疑是最为核心与迫切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萝卜快跑以其优惠后每公里不足一元的亲民价格,相较于传统网约车而言,价格优势高达三倍,且其智能出租车服务实现全天候运营,从清晨六点到次日凌晨两点,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经济的出行选择。

面对这样的对比,您是愿意继续选择传统出租车,还是拥抱更加智能、经济的萝卜快跑呢?答案似乎已不言而喻。

分歧点如何破局,无人出租稳赚不赔?

事实上,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无人出租车服务"萝卜快跑"是否会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构成冲击,引发出租车司机的大规模失业现象。

目前,网络上最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萝卜快跑"的定价策略是否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此,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管局明确表示,无人网约车的定价属于市场调节范畴,并未纳入政府定价,因此监管部门无权干预。

这表明,"萝卜快跑"目前的定价策略并未触及扰乱市场秩序的红线。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会发现这与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刚兴起时的情况颇为相似。

起初,这些平台的低价策略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随着时间推移,价格逐渐上涨,现在滴滴等网约车的价格已与出租车相差无几。

因此,"萝卜快跑"当前的低价策略可能更多是为了推广和吸引用户。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无人出租车背后的成本投入是相当惊人的。

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透露,"萝卜快跑"已在当地成功部署了超过400辆Apollo第五代无人驾驶出租车。而百度高层曾表示,这些车辆的综合成本高达48万元人民币,并提供长达五年的稳定运营保障,远超行业标准的八年强制报废期限。若按五年折旧计算,每日分摊成本约为263元;若按八年折旧,则每日成本降至164元。

在运营方面,"萝卜快跑"采取了灵活的人力配置策略,约半数车辆配备了现场安全员,其余车辆则通过高效的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即便在全天候运营模式下,也有足够的专业团队提供支持,总计约需300名专业人员。

就薪酬而言,根据市场招聘数据,武汉地区"自动驾驶安全员"的月薪范围在5000至7000元之间。经合理估算,所有安全员团队月度薪酬总额接近170万元,分摊至每辆车每日的安全员成本约为126元。

至于日常运营成本,参考行业标杆Waymo的数据及"萝卜快跑"的实际表现,我们设定每车日均行驶120公里(含载客与空驶),基于Apollo第五代车型的耗特性,百公里仅需约15度电,推算出日耗电量18度,结合武汉当地商业充电桩的费用,单次充电成本约为35元。加之洗车与基本运维费用,单车日均运营开销约为75元。

在不计入研发投资、高精地图维护及车辆保险等额外成本的前提下,"萝卜快跑"第五代车的单日运营成本,若按五年折旧计算,总计约471元;若以八年折旧计算,则为365元。

然而在收入端,武汉经开区通过"萝卜快跑"平台完成的5公里左右订单,在补贴后用户实际支付约为5元,按日均12单计算,单车日收入仅为60元,收支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地区全职网约车司机的月均流水普遍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约为9177元,这进一步凸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商业化运营初期面临的挑战。

安全方面,无人驾驶出租车也面临着公众的质疑。

去年8月,美国旧金山市政府解除了对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的商业化运营限制,但两家公司的实际表现并未完全达到预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比之下,中国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推广上显得更为稳健和审慎。北京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划定了6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允许Robotaxi在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进行商业化试运营。上海等其他城市则选择了在2023年逐步放宽相关标准。

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基于对技术成熟度和公众安全的高度重视。从主驾驶配备安全员到副驾驶安全员,再到最终实现无安全员运营,每一步都是技术门槛的显著提升,同时也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来验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萝卜快跑"等企业为例,它们在推进无安全员Robotaxi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小范围、半封闭区域的严格测试策略。

例如,"萝卜快跑"在北京首钢园区提供的无安全员Robotaxi共享服务,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确保了通信的畅通,并在必要时能够迅速由远程安全员接管车辆控制权,为未来的全面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7月7日发生的"萝卜快跑"人车事故,百度方面曾发表声明,指出事故发生在绿灯亮起,车辆启动时,与一名闯红灯的行人发生了轻微接触。随后在11日,武汉交警方面也给出了最新的回应,表示事故已经处理完毕。但由于涉及个人隐私,不便对外透露具体的处理结果。

而一位武汉的网约车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称是行人撞上了萝卜快跑,他根据自己多次跟随"萝卜快跑"车辆行驶的经验,认为"它太遵守交通规则了"。

然而,在长江网武汉市民留言板上,一些市民对"萝卜快跑"车辆提出了投诉,称其在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或在转弯时出现卡顿不动的情况。

但同时,也有市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安全措施的有效性,毕竟车速慢会对安全带来加持,这点是毋庸置疑。但论对于道路的灵活性,这肯定与有人驾驶的出租网页车无法比拟的。

写在最后


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其进步深刻地塑造着就业格局,既引领着新就业机会的涌现,提升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与民众生活质量,又不可避免地触发了“技术性失业”现象,对部分传统职业造成冲击,从而在公众心中引发了复杂的情感与认知冲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的研究表明,尽管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替代现象,但这并未阻碍工业化国家整体就业市场的持续增长与稳定,失业率并未因此持续攀升。

然而,这一进程中的不均衡性不容忽视,新技术应用对不同社会群体及行业的影响千差万别,促使社会各界需经历一段较长的适应与转型期。

具体到萝卜快跑这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案例,其技术革新无疑对出租车行业构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引发了关于出租车司机就业前景的广泛讨论。

尽管萝卜快跑凭借其低成本、高效便捷及安全性的优势,在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潜力,但断言其将直接导致出租车司机大规模失业仍为时过早。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技术瓶颈、政策法规完善、社会接纳度提升等多重挑战,其普及速度受多方因素制约。

其次,出租车司机的就业状况是多维度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市场需求波动、行业内部竞争态势、政策扶持力度等,萝卜快跑仅是其中的一股力量。再者,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渐进性,出租车司机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变化,通过技能升级、职业转型等方式应对市场的新需求。

因此,综合考量,萝卜快跑的推广虽对出租车行业构成竞争压力,但短期内引发出租车司机大规模失业的风险较低。

不过,我们仍需保持警惕,持续关注市场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为可能的变革提前做好准备,确保技术进步成果能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