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两月前破产清算一案的受理,柔宇科技的帷幕正在被拉下。

 

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当时,年仅29岁的斯坦福博士刘自鸿拉着自己的两名校友及一位发小,声称要用柔性屏技术掰弯世界。

 

专业背景加上名校光环,刘自鸿所创立的柔宇科技(下称:柔宇)很快就拿到了4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钱虽然不多,但对刘自鸿团队的鼓舞极大。

 

接着,由于在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仅仅6个月后,柔宇再获数千万元的A轮投资。到2013年时,柔宇就发布了超薄柔性显示背板,这是决定柔性屏可卷曲,可折叠的关键技术。同年,公司再获得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2014年8月,柔宇发布了0.01mm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属于全球首创,同年公司又成功研发出柔性触摸屏。下一年,柔宇获得11亿元的C轮融资,并于当年9月份发布了全球首款可折叠头戴式VR设备Royole-X。

 


 

此后,柔宇分别于2016年11月获得5亿元的C轮+融资,2017年9月获得8亿美元的D轮融资,2018年5月拿到金额不详的E轮融资,2019年四季度再获3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高达60亿美元。
 

 

2019年底,公司赴美IPO,向投资者筹集不低于10亿美元的融资,但因券商给出的估值太低,刘自鸿选择终止上市。2020年 8月,柔宇转向科创板寻求144亿元的融资,因证监会现场抽查,主动撤回IPO申请。

 

兜兜转转四年后,不仅柔宇的IPO事宜不见了踪影,公司还因为拖欠员工工资被告上了法庭,走上了破产清算之路。

 

回顾柔宇12年的创业历程,不论是名校出生的创始人,还是自诩革命性的技术,还是多轮融资吹起来的高估值,最后都化作了泡影。不仅如此,人们将柔宇的失败没有归类在倒在科技创新途中的试错者,而更多是指责其是行骗者。

 

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柔宇12年创业路上具体又犯了哪些该死的错误?《侦探猫》为你细细道来。

 

01

完美人设

 

 

不同于早期“先赚小钱再赚大钱”的滚雪球式创业,硅谷一众高科技公司的崛起将“一个ideal+风险投资”的组合设定为现代创业的标准范式。

 

苹果得以走出乔布斯家车库的一大催化剂是拿到了风险投资人马库拉的25万美元,同样脸书开始风靡美国是得到了彼得·希尔与里德·霍夫曼50万美元支持。国内的许多大公司也如出一辙——如果没有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马云也就不会悠闲地躺在自家2亿美元的“禅”上看风景。

 

尽管成功后的光鲜羡煞旁人,但创业毕竟是个九死一生的事情。在精明的风险投资人面前,仅仅有个好点子还远远不够,比这更重要的是“提出好点子”的人是谁?

 

曾经震惊美国创投圈的“坏血”一案,讲述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霍姆斯的19岁斯坦福辍学生,骗走了投资人10亿美元的故事。被骗者包括美国的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媒体大亨默多克,以及美国前教育部长德沃斯等。

 


 

上述投资人之所以为霍姆斯“一滴血就能检测出超200种疾病”的Idea买单,霍姆斯斯坦福辍学生的身份与医学世家的背景提供了重要支撑。除此之外,霍姆斯非凡的社交能力与个人魅力也极具蛊惑性。

 

与霍姆斯的背景相比,柔宇创始人刘自鸿的背景也丝毫不逊色。

 

出生于1983年的刘自鸿,自幼聪慧过人,17岁时以江西抚州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随后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硕连读后进入斯坦福大学读博,并在短短三年内就拿博士学位——比该校平均5年的博士毕业时间短了2年。

 


2009年,刘自鸿顺利成了一名IBM芯片工程师,但对柔性显示创业的冲动萦绕在脑海中。他后来回忆道“哪怕到现在,我也从未对这个技术有过任何怀疑,对它的未来前景有过任何动摇”。

 

于是,仅仅工作了两年后,刘自鸿便辞去IBM的工作创立柔宇。创业伊始,刘自鸿团队就拿到了400万元的天使投资。

 

“融资之前我们就已经做了一个原型机,让投资人看到了项目的可行性;其次自己并不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团队成员对自己做这件也很有信心”,刘自鸿后来回忆道。

 

快速融到的天使投资肯定了刘自鸿的创业眼光,随后其“名校学霸+科学家”的完美人设继续让投资者为柔宇买单。至此,一块“用柔性屏技术掰弯世界”的大幕被拉开。

 

02

技术黑匣子


 

过去,市场面的屏幕九成以上都是刚性屏,这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采用了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屏幕,其底层材料是玻璃基板,硬度比较高,所以难以做到弯曲与折叠。

 

随着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Mini/Micro LED(微米级发光二极管)等面板新技术的发展,柔性屏进入到大规模应用期。与LCD屏不同,OLED屏的底层材料是柔性基板,再加上其本身自发光的属性,所以能做到轻薄、弯曲、可折叠。


 

然而实验室中的可行性与量产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事实上,三星、京东方等早在2010年之前就开始了柔性屏的实验,但最终受制于应用场景少的限制以及不确定的投资回报率决定量产。


 

2017年,由iPhone X点燃的OLED面板风,再度引发业界对基于OLED面板上的曲面屏、全面屏、以及可折叠屏的探索。接下来的一两年,国内面板厂商密集布局OLED柔性屏产线。


 

于是2019年就成了折叠屏手机的发布大年。这一年,包括三星Galaxy Fold,以及华为 Mate X等相继发布。两款产品采用的OLED柔性屏分别来自三星显示与京东方。


可作为柔性屏行业独角兽的柔宇,此时并未拿到任何一家手机客户的大订单,相反它在一年前亲自下场推出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柔派(Flex Pai)”。


 

在许多场合,柔宇宣称自己是与三星唯二掌握全柔性屏显示技术的厂商,并称公司独创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相对于三星的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还具有良品率高,成本低的优势。


 

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三星、京东方使用的LTPS才是柔性屏显示的主流技术,柔宇“独创”的ULT-NSSP本质上是IGZO(铟镓锌氧化物)技术——一种诞生于日本的柔性屏技术。


 

为了与这项已经存在的技术做出区分,刘自鸿采用自创技术名称——“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在决定对外宣传口径时,公司技术团队的所有人都对表达过强烈反对:“对行业里的人来说,这个词不是正向的宣传。”


 

而从实际结果看,ULT-NSSP只对了一半。2016年,柔宇显示基地的一期“类6代线”的投产费用仅为60亿元(总投资额为110亿元),相较京东方的相同产线的投产费用220亿元,成本节省了一半多。


 


 

但ULT-NSSP 错误的另一半却是致命的,由于柔宇ULT-NSSP屏幕氧化物的迁移率并不高,导致屏幕的颗粒感较强,且黑边较宽。加上缺乏柔宇柔性屏产线缺乏应有的规模效应,屏幕单价偏高,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大牌手机厂商下订单。


 

2019年前后,公司技术团队曾向刘自鸿提出,高迁移率氧化物的量产开发需要超过1亿元的投入。但刘自鸿认为,与其再投一笔钱用于改善技术,还不如用现有迁移率的量产产品实现回血。


 

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三星利用LTPS和IGZO的结合开发出新的技术LTPO,其具备电子迁移率高的特点,且取得了显示与功耗的平衡,被主流厂商广泛采用,相较之下,柔宇未改良的ULT-NSS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技术不强的下场只有一个——被淘汰。

 

03

 战略性失误

 

在创投界,有一本很知名的书——《精益创业》,该书的核心理念是三个关键词——“开发-测量-认知”,简单解释就是当创业者把点子转换成产品后,一定要在用户中测试,再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产品功能。

 

“开发-测量-认知”成就了许多明星产品,比如小米手机系统MIUI,最早就是在小米社群中经用户测试完善起来的。现在风靡网络的大数据算法推荐,无一不是通过学习用户习惯,投喂给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简而言之,精益创业强调的是一开始就要找对用户(或客户),然后通过他们对早期版本的使用反馈,来不断迭代产品功能,直到成为市面上最好的产品。

 

但如果你要问柔宇的用户是谁?答案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在早期的规划中,刘自鸿将柔宇的定位设置为“英特尔+苹果”,即既要做上游柔性屏供应商,又要亲自下场做折叠屏手机。

 

如果说,技术性能的落后是柔宇由盛转衰的拐点,那么刘自鸿产业链通吃的企业定位从一开始就出了错。

 

对此,银海资本创始人王煜全有一个经典论断:一个企业应该至少先在一个市场做出量产的产品,再扩展到其他多个领域。如果一个市场尚未跑通,进而不断在多个市场只做产品发布产品时,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柔宇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一开始,柔宇的创业idea 是柔性显示,不论早期发布的0.01mm的彩色柔性显示Demo,还是斥巨资投产的柔性显示屏模组以及柔性触控屏量产线,公司的底色是一家面板厂商。

 

期间,柔宇也发布了一些自研柔性显示屏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如2015年的头戴式VR产品“Royole -X”,2017年发布的智能手写产品“柔记-RoWrite”,以及2018年发布的柔性折叠屏手机柔派。

 

 

尽管电子手写产品、电子名片以及VR头显等产品的产品,可以视为是柔宇为客户打样的小打小闹,但折叠屏手机柔派的推出直接宣告柔宇与大客户成了竞争对手而非合作者。

 

这明显违反了《精益创业》中产品为客户迭代的逻辑,最后柔宇成了自己的客户。但一边是重资产的柔性面板,另一边是造手机,这两件事对三星这样的巨头都极富挑战,更别提一家毫无造血能力的初创公司。

 

在下场造手机后,柔宇的现金流危机日益严重。2019年下半年,包括刘自鸿在内的4名高管开始为公司垫资,垫资额几万、几百万不等。2020年年底,柔宇向科创板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超过6.1亿元,累计净亏损接近32亿元。

 

其中部分收入还被虚构,这也是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原因。

 

04

固执的代价

 

熟悉刘自鸿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外柔内刚,即外表温和友好,内核却十分坚韧”

 

坚韧的品格对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至关重要,但其并不适用于具体的业务决策,毕竟做生意还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而柔宇陷入如今的局面多少与刘自鸿本人关键时刻的固执有关。

 

柔宇一开始的方向并没有错,就是作为一家上游柔性屏设计公司,将技术方案打包给有经验资源和生产经验的传统面板厂商。但面板厂商希望柔宇先提供技术和产品路线图,在生产线上跑通后再签合同。刘自鸿因担心泄露技术机密,决定自建产线。

 

假设如果当时刘自鸿做了某些妥协,柔宇作为一家纯柔性显示技术授权公司,类似于芯片届的ARM,尽管规模不大,但也会活得很滋润。

 

被迫自建产线后,柔宇最佳的出路是成为某些主流手机大厂的柔性屏供应商,类似于三星与京东方。

 

据内部员工透露,柔宇曾有过这样的机会,他称“某手机品牌曾希望以150美金一片的价格购买柔宇的折叠屏幕,但刘自鸿方面开价500美金,最终价格并未谈拢,也错过了放量的机会窗口。”

 

而导致公司柔性屏成本居高不下的又是刘自鸿的一次固执决策。

 

柔宇产线自2018年点亮以来,从未考虑做过非折叠类的直板屏幕。虽然生产直板屏幕能大幅摊薄产线上的研发与折旧费用,降低柔性屏的单位成本。但在刘自鸿看来,柔宇如果生产直板屏,会让外界将其视为一家普通的面板厂,进而压低公司IPO的估值。他规定,柔宇产线上必须只做折叠屏。

 

再一次,柔宇错失了成为手机大厂供货商的机会。没有市场消化自家的屏幕,柔宇决定亲自下场造手机。不过在造柔派时,柔宇破天荒的选择了外折屏——将屏幕裸露在外表,而不是正在里面,这样使得屏幕极容易被刮伤。

 

之所以选择外折叠屏,一位知情人士曾透露:是因为内折需要一块非柔性外屏,刘自鸿觉得采购其他公司的屏幕“没面子”。

 

紧接着,在上市融资时,刘自鸿的固执再次葬送了机会。在首次冲击纳斯达克时,刘自鸿因为券商将公司估值折半而选择放弃上市。当时,因一级市场“钱多”催化的估值倒挂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公司会接受流血上市,后面再通过经营来提升股价,但刘自鸿选择了放弃。

 

2020年,柔宇科创板IPO再次折戟,据知情人透露,这次上市失败后在深圳市政府的撮合下,有产业资本向柔宇抛出橄榄枝,但前提是刘自鸿必须离开管理层,刘自鸿自然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趁火打劫,不是雪中送炭。

 

接连错失融资后,柔宇最终走向了资不抵债,以及被前员工申请破产清算的结局。

 

从一个ideal开始,到打造起一片坐落于深圳龙岗区的高科技面板厂,刘自鸿的实干精神与落地能力毋庸置疑,但面板厂与造手机这两件高难度的事并不是这位之前一心搞科研的科学家所能应付的。

 

正如柔宇独董刘姝威分析的:“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05

尾声

 

面板也被称为半导体显示行业。
 

 

虽然没有芯片工艺制程纳米级的难度,但面板对前期投资的需求、以及回报周期之长是全行业罕见的。承担我国面板突围重任的京东方曾连续亏损过14年,这背后如果没有国资股东的支撑,京东方也很难撑到今天。

 

另一侧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用品的创业难度也不低,罗永浩曾怀着制造东半球最好手机的梦想,最终在干了5年背负6亿债务才黯然离场。

 

刘自鸿的柔宇同时干了这两件事,可想他所面临的挑战之艰巨。尽管他的固执曾给柔宇带去过短暂的麻烦,但真正的麻烦在于支持他创业的资金大多数为寻求短期退出的风险资金。

 

这注定是一场玩不下去的游戏。

 

~END~


 注:上述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撰写,不作为投资依据。
 
关于《侦探猫》:我们是一家站在买方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以及关注企业经营策略的一家商业研究媒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