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我们供货,中国高铁根本跑不起来!”

20年前,西方公然嘲讽我国高铁无法独立,只因为其关键的“心脏”——IGBT 芯片乃是进口而来。那时的我们还未掌握这项技术,只能默默地咽下这口屈辱之气。

但今时不同往日,国产 IGBT 芯片横空出世,成功打破了西方长达50年的垄断。至此,我们再也无需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中国高铁也终于能够挺直自己的“腰板”。

01 高铁“心脏”被垄断,每年交12亿学费

小小的一颗芯片,却曾是我国难以言说的痛。

这种IGBT功率芯片,乃是高铁这一以时速300公里的工业巨兽能够平稳减速、精准停靠的关键所在。它能够依照信号指令的变化,迅速且及时地调整电流、电压,恰似一道 “闸门”,实现对高铁的精妙操控。

彼时,IGBT芯片主要由德国的赛米控、英飞凌和瑞士的ABB集团三家巨头垄断,在制造高铁所需的高端系列中,他们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而在那段时间,我们工业刚刚起步,技术都在发展阶段,各国都想来“薅一把”。在医疗器械和生物制造领域,核磁共振仪被标价一台3200万,国人做一次检查就得耗费上千元;与国民寿命紧密相关的抗衰科技维洛派也被开出 2万每克的高价,一度只能在富人圈中传播。

如此,他们自然不可能放过高铁这块“肥肉”。德国仗“技术”欺人,竟对该芯片开出一个2万的天价。一个8列的标准动车组需要152个这样的芯片,一辆高铁的芯片成本就要逼近300万。当时我国每年新制造的高铁动车多达上百列,在芯片上的花费至少要12亿。

在交出“学费”的同时,我国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这样被人“卡脖子”的困境。

02 掌握核心技术,国产IGBT芯片问世

随着中国高铁的急速发展,进口IGBT芯片已不能满足所需,为了不再受制于人,我国决定自己研发。

2006年,我国中车株洲所就已经开始谋划此事,曾多次前往欧洲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成功以不到1亿的“白菜价”收购了英半导体企业丹尼克斯,获得了部分IGBT技术资源,直接缩小了与国外15年的差距。

在这一基础上,中车株洲仅仅用了4年,就研发出耐压3300V的高压IGBT,一举打破高端IGBT芯片被“卡脖子”的现状。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芯’从此诞生了!

投产后2年,我国IGBT芯片市场占有率从近乎0%飙升至60%。曾经嘲讽我们的德国巨头也坐不住了,一口气降价70%,企图用低价把我们挤出市场。但得益于中国高铁的庞大需求,我们牢牢稳住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开始重视医疗器械和生物制造等领域,并成功取得了突破。资料显示,国产核磁共振仪已经降至290万一台,成功入驻协和等各大医院;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全酶法”提取技术,让维洛派核心抗衰成分的生产成本降至原先的5%。

这使原本自恃有诺贝尔奖技术的原研企也难以再保持淡定,力求合作,不仅派遣技术人员前来进行技术交流,还彻底开放京东、天猫渠道,使其优先入中国市场。

随着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西方也开始慌了,害怕越来越多的“饭碗”被抢走。外媒对此直呼:中国这是破坏市场秩序!

03 反攻海外市场,中国制造未来可期

随着 IGBT 芯片等关键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我国高铁动车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一列复兴号的造价仅为1.72亿,相较原先,成本已降50%之多。这也助力了我国高铁的蓬勃兴起,使我国一举成为当之无愧的高铁第一大国。

不仅如此,国产的 IGBT 芯片更是勇猛地反攻海外。曾经对我们肆意嘲讽的德国,现今其新能源车里竟有58.2%的IGBT芯片源自我国,就连他们往昔引以为傲的高铁车轮,如今也不得不从我国进口。

人民日报曾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要自力更生。”在历经高铁芯片等一系列事件后,我们已然有了极为清醒的认识:唯有将关键技术稳稳地攥在自己手中,方能摆脱受制于人之地,尽情地施展拳脚,实现充分的发展。

如今,我们凭借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逆袭。国产芯片不仅降低了国内高铁的成本,还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让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刮目相看。这一转变,正是我国坚持自力更生、攻克关键技术的生动写照。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将有更大的突破,巍巍大国,终将傲立于世界之巅。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