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不可能三角”

年初小伙伴们商量怎么报自己的首场越野赛时,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报30km还是50km?计划几个小时完赛?卷成绩还是对自己好一点?

对自己好一点的朋友,选了30km组,打算一路走走吃吃,赶在关门之前完赛就行;“卷王”朋友选了50km组,打算好好练练,冲一下8小时完赛,过程估计不会轻松;也有大神朋友选30km组降维打击,轻松吊打大家。所以越野跑的目标其实是个“不可能三角”问题,需要在“挑战难度、成绩、体验感”三者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在研究基金时也能看到上述三位朋友的身影,比如:不想承受太大波动的产品,持仓中低波动资产较多,也会牺牲一定的长期收益;追求相对收益和排名的产品,也得承受较大的波动;部分“小而美”的产品超额收益显著。

相似的道理,我们不太可能同时实现“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合理的投资目标需要想清楚:预期收益率是多少?能承受多大的风险?能够持有多长期限?对于管理人来说,还得再增加个管理规模约束。

投资者和管理人在这几个维度上“对齐颗粒度”,才能一起走得更长远。

如何取舍:不受伤,才能跑得远、跑的久

“别挤,咱们没机会站台了,安全第一”、“慢点”、“小心小心”、“注意安全”……一路上陌生朋友之间的互相叮嘱其实是多过于“加油”。是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运动更多是为了健康、快乐,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受伤才能坚持更久。

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既可以激励自己,同时又具备可行性的目标。比如我当时这样想的:第一,两年前曾走过50km的徒步,用了10个小时;第二,这两年跑步多了一些,体能应该有进步;第三,赛道相对简单,4月初温度适宜,对新手比较友好;第四,来都来了……所以最后决定尝试下50km,计划12个小时内完成。事后看这个目标“性价比”很高,兼顾了挑战、趣味和成就感。

对于多资产投资来说,盲目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过于畏惧风险而放弃收益机会都是“性价比”不高的选择,我们在日常中更偏好风险收益比更优的绝对收益策略:

第一,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没有优劣之分,适合更重要。就像前面提到的三位朋友,基于自身能力、参赛诉求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案,不需要评价谁的方案更好。

第二,绝对收益最重要的是不亏大钱。就像我们参与一场越野跑,只有不受伤才有可能顺利完赛。绝对收益策略同样需要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宁可少赚或者不赚,不可大亏。

第三,绝对收益不等于绝对不亏钱,需要长期视角。绝对收益是一种目标、理念,本质上是在重视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短期“上山下坡”很正常。

动态调整,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

跑这么长距离,最痛苦的是焦虑、没耐心。前半程一直念着“才跑了10km,还有40啊”、“才15,还有35啊”、“要不要赶10个小时完成,那得多少速度”……越念心态越不稳,节奏也乱了。后半程赶紧调整过来,忘记前面已经跑完的路段,只评估当下的状态和剩下的任务,变成“接下来要跑个20km,状态还行”、“待会跑个10km,稍微有点累,能坚持”。这样一来心态稳定多了,每个阶段定的小目标也最适合当时状态。

投资目标的“变”与“不变”也是一样的道理。忘记前面走完的路段是一种“清零思维”,不要因为前期的上涨或者下跌,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操作。把每一天都当成新的起点,可以有效避免因为“锚定心理”等人性弱点所引发的一系列不理智行为。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调整投资目标呢?

第一,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参赛前我看天气预测是“小雨”,赛道会比较湿滑,所以把目标定在12小时,但实际出发两个小时后就出了太阳,我也把目标及时调整到10小时。市场的“赛道难度”、“天气”影响也一样,比如随着利率不断下行,多资产中纯债部分的预期收益率也会跟随下降。

第二,自身变化。越野跑需要一直盯着自己身体的最新状况,有没有受伤、心率有没有过高、体能还够不够等等。投资也是一样,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安排、风险偏好变化,动态修正投资目标。

说到这里,初来乍到的“小白”朋友可能还是会觉得太难了。不着急,咱们可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跑步、爬楼梯等项目开始练起来,加上不少赛事会有5km或者10km的短距离组别可以选。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可以勇敢迈出第一步,一起奔赴山野、享受世界。

理财“小白”或者风险偏好稳健的朋友们也一样,如果觉得低利率环境下,纯债类产品预期收益偏低,但又担心权益类资产波动太大、投资门槛太高,那么,相对偏低波动的“固收+”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不管哪个项目,作为小白,我们需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记住“越野跑的终点是安全回家,多资产投资的终点是绝对收益,做好风险控制很重要”。$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OTCFUND|007120)$$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