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立近30年的涂料生产商,拥有60多家分支机构,1000多名员工,一年销售额数十亿,在全国各地拥有5000多家经销商,单体授信50万至500万,年周转次数2-4次以上。

这样一家核心企业,想要寻找银行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就是给自己的经销商找可以贷款的合作银行。

结果却屡屡碰壁。

某家头部民营银行表示目前不再准入涂料类的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业务,“这种泛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风险略高。”相关银行工作人员回复。

涂料行业虽然不直接涉及房地产,但其客户主要为建筑工程客户和需要家装的家庭客户,实际上也离不开房地产行业。所以,相关产业的核心企业也就变得“很危险”。

另一家民营银行表示今年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新增核心企业。

“我们是城商行,他们核心企业不在我们所在地,也不是上市公司,比较难。”一家城商行在观察了这家核心企业的背景以及企业所在地后也委婉拒绝。

创新模式,发展飞快

这家核心企业面临的困难,其实折一些市场现状:

近几年,大数据风控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很快,这也确实是一个很美丽的业务,并且受到监管鼓励。但也有一些产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最近几年,监管不断发文鼓励供应链金融发展。2020年,人行等八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提高供应链融资结算的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并增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支持。

2021年,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甚至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也有一些地方层面出台了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如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

这些年,市场上有许多金融机构也确实创新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过去传统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链条很长,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债权如何确认?核心企业是否要为下游的经销商做担保?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是否还需要提供抵押物?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问题。

如今,一些金融科技能力比较强的银行在做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充分发挥数字化能力,通过税务数据、发票数据,以及一些产业数据,再以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风险,从而进行授信。

并且可以实现纯线上,无抵押,无需核心企业担保、确权等操作,就能给予这些小微企业数百万甚至千万级的额度授信。

新型的模式纵然使得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核心企业资金能更快回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更和谐。

两个极端现象

不过,从市场反馈来看,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银行在个别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已经吃了很多亏,暴露了很高的不良。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前几年,几乎辐各行各业核心企业的银行,如今再准入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变得越来越谨慎。

如前文提到的——涂料行业不准入,也有农业、乳业、饲料行业、畜牧业等行业的核心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一般普通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会禁入一些高风险行业。

比如,开泰银行票数贷禁入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采矿业。

中金同盛商业保理和中金同盛小贷推出的“商e融”禁入:钢贸、房地产、资金中介、美容美发、KTV及桑拿会所等泛娱乐行业;两高一剩行业。

温州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慎介入不具有技术或科技含量的传统加工业,矿产品等基础原材料、基础建筑材料及其他生产资料批零业等强周期行业。

这些被禁入的行业的小微企业,想要融资,更多只能依靠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除了行业,银行往往还会关注核心企业的背景,经销商或者供应商的数量,这些上下游小微企业所在的区域,以及回款周期等。

一边是找不到银行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另一边是有些核心企业被银行抢破头合作,这就是供应链金融市场存在的另一个极端现象——

一些热门行业的核心企业,比如时下火爆的电动汽车企业,以及一些背景强大的上市公司或者央国企等核心企业,往往有数十家银行争先与其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

很多上市公司或者龙头企业一方面是自己有财务公司、小贷公司,可以为自己的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另一方面,这类优质的核心企业,早已经被国有银行/头部股份制银行抢先用极低价格合作。

热门行业的核心企业有着极高的话语权,民营银行、城商行或者小贷公司想要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给出几个极低利率档位的价格,也需要在旺季配合上线提额降息的活动,比如降息到和大行持平的利率价格,否则核心企业就不推相关经销商贷款,甚至不合作。

但供应链金融业务,毕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也是各家金融机构需要拿来讲故事的“任务”,一些小银行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所以,市场流传一句话: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难控,利润更难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