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专利纠纷,暴露出传音控股技术和专利的薄弱;“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家电+数码配件”商业生态极具想象空间,但能否变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犹未可知。

文 | 南岂珵

来源 |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

头图|传音控股官网

世纪初从波导手机离职的竺兆江一手创办了传音控股,开始了在非洲轰轰烈烈的拓荒;2019年时,传音控股在非洲的市占率达52.5%,被冠以“非洲手机之王”。

如今,它旗下拥有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机,在国内比之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虽声名不显,却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全球新兴市场国家高歌猛进,且借此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不过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最近的传音控股似乎有点麻烦缠身。

就在几日前,有消息称高通正在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起诉传音控股,同时也在欧洲和中国向传音控股提起了涉嫌侵犯专利的诉讼。

发难的不止高通一家。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诺基亚正在向传音控股施压,要求后者为产品支付专利费用;而在今年1月,飞利浦也在印度对传音控股提起了知识产权诉讼。

为何被起诉?

此次高通在印度起诉传音控股侵犯的是其四项非标准必要专利。

非标准必要专利是相对于标准必要专利而言的,指那些并非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所必需的专利,专利权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许可他人使用,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许可,其他企业可以试图绕开这些专利,但如果选择使用,则需要支付专利费用。

高通认为,高通的无线通信标准技术以及在其他领域的专利技术,是传音移动终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音近期就其一部分产品与高通签署了许可协议,但其绝大部分产品至今未获高通的许可,仍然在侵犯高通极具价值的专利组合。

而传音控股则回应称:

传音尊重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愿意遵循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与专利权人达成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已与高通签署了5G标准专利许可协议并正在履行该协议。

传音的销售网络覆盖非洲、南亚等超过70个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部分专利权人并未拥有或只拥有少量的专利,但要求按照全球统一的费率,诉求过高的许可费,并未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其在特定区域或市场无专利或只有少量专利,以及既有判例存在不同区域提供不同费率等因素。

从二者的说辞来看,矛盾的焦点在于:不同区域或市场是否应该采用全球统一的费率。

手机行业的相关专利诉讼并不罕见,高通此前也曾与苹果、魅族发生过类似的“专利大战”,不过均以和解告终。传音控股也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与第三方展开专利谈判,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在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框架下确定合理的许可费。”

技术和专利薄弱

接二连三的专利纠纷,也暴露出传音控股在技术和专利上的薄弱。

财报显示,传音控股及子公司已取得3882个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995个,实用新型专利746个,外观设计专利646个,软件著作权1136个。

对比起行业的竞争对手,传音控股可以说相差甚远。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专利数达到了十万个;OPPO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发明授权专利22843个,发明公布专利21149个;vivo所在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专利数量也达到了29320个。

差距和传音控股早期选择的商业路线有关——专注海外新兴市场,以低价的功能机和本地化的经销商换取营收和市场份额。

低价也就意味着低配置,对技术要求也不那么高。

故此可以看到,传音控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并不是那么高——2023年传音控股研发投入22.56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3.62%,而A股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而且核心技术也是主要集中于深肤色拍照技术、硬件新材料应用创新、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和OS系统及移动互联产品服务,较少涉及底层的通信技术。

如果只是销售2G/3G功能机,专利纠纷或许还并不突出,但随着传音控股以4G乃至5G为主的智能手机销量提高,涉及的技术和专利也就越来越多。

传音控股自身也意识到,其在财报中指出:“由于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获得情况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公司存在被第三方专利权人起诉的可能性,亦不排除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而消除成本增加的可能性。”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传音控股预计负债项目余额为31.58亿元,包括售后质保费、专利使用费和印度公司补缴税款及罚金;到了2024年一季度末,其预计负债金额进一步增加至33.23亿元。

手机到生态的想象

专利诉讼在手机行业并不罕见,而要说麻烦真正的还在于,市场似乎对传音控股正在失去信心。

2023年传音控股全年手机整体出货量约1.94亿部,同比增长24.23%;实现营收622.95亿元,同比增长33.69%;净利润55.37亿元,同比增长122.93%。增长在2024年一季度得到延续,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1%,达到174.43亿元,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210.3%,达16.26亿元。

反观股价却是另一番光景。

四月中旬以来,传音控股股价一路下跌,截至7月17日收盘股价已经累计跌超32%。当然,股价的下跌某种程度上受到大盘影响,但更重要还在于市场对其未来的高增长存在了一定的疑虑。

首先,单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一季度业绩的高增幅与2023年第一季度传音控股以清库存为主,整体出货量不高有关,但是2023年第二季度传音控股的出货量已经增长,尤其是下半年增长快速,失去了低基数效应,接下来传音控股持续高速增长可能比较困难。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入局,传音控股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怎样突围”的问题。

例如在非洲,小米、华为等品牌早已有所布局;在拉美,市占率排名前三厂商分别为三星、摩托罗拉和小米,传音仅有7%左右。错位市场竞争战略已经逐渐失效,而目前传音控股本土化能力更多聚焦应用层面,未能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

结果就是,相当部分“既定”市场空间在多维的竞争变局中受到挤压——可参考的变化是,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传音控股的增速不及三星和小米,核心市场南非更有OPPO和vivo迅速起量,传音控股市场率已由最高的57%降至2023年的40%——要增长就需要更多在品牌和团队上投入,这无疑将推高成本。

最后,手机之外的互联网、家电、数码配件等“生态”业务能否应对单一业务结构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

财报显示,传音控股依托智能手机业务开发了数码配件品牌 Oraimo、家用电器品牌 Syinix 及售后服务品牌 Carlcare等产品和服务,同时还研发了HiOS、itelOS和XOS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平台,以此建构出“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家电+数码配件”商业生态模式。

不可否认,该商业生态的不同剖面、不同维度,传音控股均有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机会,例如中金公司曾在研究报告中直接赋予传音控股“非洲移动互联网隐形龙头”的头衔,想象空间可见一斑。

不过截至2024年一季度,传音控股手机业务占营收比重高达93%,其他业务占比仅为7%,而同一时期小米智能手机以外业务占比为41.9%,苹果手机之外业务收入占比则超过50%。

这也就意味着,上述商业生态模式能否从短期获利变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犹未可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