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上,有同学问电车会全面取代油车吗?也就是所谓的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上个月已经到了50%了,后面能到100%吗?我认为中国这个渗透率必然会往100%前进,而且进程会比原来预计得快得多。当然,其实到了90%,后面一些零星的比例就不重要了,就像今天,路上还有摩托车,但那个比重已经无碍全局了。

在一些新能源车渗透率的研究预测中,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到达50%以后会放缓,到2030年也才能到达60%。这样判断的依据主要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50%,补贴力度会有所下降;同时那些原来偏好尝鲜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了新能源汽车,剩下的是那些偏爱燃油车的消费者。

这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补贴对应的是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价格对比,其实消费者并不管有没有补贴,要的就是和燃油车比谁更便宜。早期的补贴是因为行业规模没起来,技术也处在初级阶段,但随着规模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比亚迪已经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这算的上是价格突破的里程碑了。

另一方面,偏好油车的,尽管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但随着电车体验全面跃升,用电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口碑转好,偏好油车的也会转变为接受电车的。因此上面说的两条其实不可靠。

由于电车价格已经下来,电车体验又实现了全面跃升,传统强势的燃油车品牌必然招架不住。他们意识到中国电动车的体验太好了,由良好的体验,让消费者重新去评估谁才是更好的汽车品牌。近期奔驰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他们想用自己的高定价维护住自己的品牌定位。但这也是权宜之计。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势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价格段的高端车型了。高端品牌也必将迎来一场新能源与旧能源的强势碰撞。

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本质上是汽车品牌的重新洗牌!也因此中国汽车的强势崛起会将电动车的渗透率推向100%,至少在中国这个市场是这样的!

在这其中,我认为很值得思考的一点是,为什么中国新能源车企会对传统的汽车品牌力形成如此强大的冲击。

原因在新能源汽车重新定义了汽车体验!

在传统汽车三强:欧洲、美国、日本,他们构筑的汽车产品中,汽车核心技术比的总是谁更快、谁更省油、谁更安全,后来由意大利人加上了美学元素,要比颜值。但总体而言比的都是机械能力。

但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让汽车的体验从“硬件”转向了“软件”。理想为什么成了?因为他把冰箱、彩电、沙发搬进了汽车,尽管这三样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软件,但也已经超出了原来汽车厂商定义的“硬件”体验:快、省油、安全。华为为什么一进场,就获得消费者的高度期待,因为华为的软件实力强!

所以如果我们复盘世界汽车史、中国汽车史,长达100多年的汽车工业发展总体来讲是波澜不惊的,被传统汽车三强牢牢把控着,他们定义了汽车技术发展的范式,他们甚至定义了消费者选择的范式。

但今天,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他们定义的汽车标准被颠覆了。是需求范式被颠覆,导致的汽车品牌的颠覆。

为什么我认为比亚迪危机四伏?比亚迪不是在销量上吗?

不,比亚迪确实处在最好的时候,却也是他危机最大的时候。彼时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比亚迪最差的情况是混成一个三流的车企,但依然能养家糊口,相比那时候的比亚迪,比亚迪也没失去什么。而如今的比亚迪,坐拥300万年销量,顶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头牌的光环,享受着中国车企中最高的估值。他现在有可以失去的了,但他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守住这样的财富。

我们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指的是汽车从用石油作为燃料更替到用电力作为动力来源。这是新能源汽车本身定义的含义所在。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新能源汽车拥有两个非常好的副产品,由于电能源的获得成本总体较石油能源低很多,加上电力能源能更有效地转化到电子设备上,因此汽车电动化之后,很快衍生出了汽车内部的各种电子产品。所谓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是电动车提供的电动的基础,当然也是中国车企拼命卷体验的结果。

另外一个副产品则是智能化,AI。在能源技术发展的同时,另一项信息技术在西方发展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技术。新能源汽车还没卷完电子化,就要卷智能化了,这是时不我待的。现在的汽车已经无法选择像当初的传统燃油车那样,安逸地躺在自己构筑的几乎没有发展的技术范畴内。好在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习惯了变化,当下也是最拥抱变化的时刻,因此我们当然第一时间选择去拥抱AI。

好了,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本文的重要结论。比亚迪将遭遇重大危机,而比亚迪的危机来源正是因为遭遇了这次AI技术的结合。

比亚迪当下的优势,一方面来自技术积累,因为他是最早做新能源汽车的,也是在战略上就押注了诸如像磷酸铁锂电池路线的,因此他在相关的技术上,就有了超越同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自品牌,也是因为他是最早做新能源汽车的,所以当我们想起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第一个能想到比亚迪,这便是比亚迪积累的品牌优势。

但这两项优势,在遭遇AI技术后,作用都会大大降低。

我们先说说品牌。正如中国新能源汽车超越传统三强一样,AI带来的汽车体验跃升,可以让消费者重新去定义品牌的好坏。智能化能力弱的汽车,将会被消费者调侃成“”汽车,智能化好的汽车将会被消费者认为是技术最好的企业,最懂消费者的企业,自然也是最好的品牌。品牌的颠覆原因和之前一样,是因为有了颠覆式的体验变革。

那你可能会说比亚迪为什么就不能做出最好的智能化汽车呢?这方面比亚迪是很难的,原因是他的“软件”技术积累是不足的。你今天买一辆比亚迪的车,你会感慨,什么都好,就是智能化不好,比起华为,是显而易见的不好。

那你说比亚迪都这么大规模的销量了,能不能加大研发投入,在“软件”技术上赶上来呢?恐怕不能。我给大家看一个数据的分析。


我把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分成6大类,其中电池储能、车身整体、动力、云巴列车属于“硬件”技术,智能人机属于“软件”技术,智能车身属于介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因为虽然是信息技术,但对消费者体验来讲,还是机械化的。比如比亚迪的云辇,对消费者感知来讲,和机械底盘的体验是一个范畴的。

所以,尽管我们说比亚迪是中国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最大的,应当享受一定的规模效应,可以摊薄他的单位车辆研发成本。但实际上,如果对比华为而言,比亚迪去年全年的研发费用是399亿,华为是1647亿。在华为的研发中大部分是软件研发,在比亚迪的研发中大部分服务于“硬件”。加上研发实际上是有积累的,往前追溯10年,那么两家公司拉开的差距恐怕是难以追上的。

所以我想比亚迪也选择了在战略上尽量避开“软件”竞争。以至于王传福曾经说“无人驾驶”就是扯淡。可能他的真实目的是让消费者的需求先不要那么快速转移到自己不擅长的战场上去吧。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将极有可能遭遇一次品牌危机。消费者心中最牛的汽车是“智能汽车”,而不是最舒服,或者最快的汽车。而且,这几乎是比亚迪必败的一场战役,因为他们无法快速积累起自己智能化的能力!

不过比亚迪仍有一些时间窗口,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对购买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友好。在智能汽车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民化之前,他的成本仍然是偏高的,对老百姓而言,先有车,比有一辆好车,尤其是一辆好玩的车要来的重要的多。

比亚迪的平价策略已经解决了中国汽车普及的问题,现在全国9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总汽车保有量也达到了3.45亿辆。

接下来,比亚迪正在启动出海。尽管现在有比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但仍有将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国家和中国非常友好,并且他们自己没有汽车工业。比亚迪出口到这些国家,更符合当地的消费结构,他们更需要一辆平价的汽车。而这部分的增量将成为比亚迪当下的发展机遇,也是比亚迪为自己争取市场份额,获得更大来自于市场的安全垫的时间窗口。


好了,说了这么多。比亚迪确实是危机并存,我想提醒大家在最好的时候,不要那么乐观,但危也不是单独存在的,有危的地方也会有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