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环境下,为避免“利差损”风险,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或“再度调降”。

有业内人士向『A智慧保』透露,近日,监管部门组织老七家开闭门会,商讨预定利率为3%的保险产品下架。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下调至2.5%,调整期1个月。投资型理财产品中,分红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为2%,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至1.75%,调整期为2个月。预计监管部门7月底发文或明确。

虽然此轮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还未“板上钉钉”,但是业内普遍形成一种“共识”——一个“箭在弦上”的消息。甚至,近期有保险公司个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仅设置成1.75%。招商证券7月19日研报指出,考虑到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趋势,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或仍有空间,预计传统险将锚定2.5%,分红和万能险产品则可能进一步调降保证利率至2%和1.75%。

调降预定利率进行时

什么是预定利率?其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通俗地来理解,就是保险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

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在其他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越强。而预定利率调降,意味着保险公司要收取更高的保费来覆盖未来的保险责任,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事实上,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进入预定利率3%的时代尚未满一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或又将迈入2.5%时代。

在“定价利率下调”“报行合一”等政策背景下,去年以来,人身险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组织中保协及国寿、阳光人寿等8家险企召开座谈会。座谈会重点调研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等公司负债成本情况,以及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包括对新产品定价、存量业务退保、销售行为、市场竞争分析变化等的影响。

之后,根据窗口指导,自2023年8月1日起,传统寿险的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分红险预定利率不得高于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2%。自此,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进入预定利率3%的时代。

今年6月中旬,据多家媒体报道,部分保险公司将于6月底停售3%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于7月上线预定利率为2.75%的产品。近日市场已有“传统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已锚定2.5%”的传闻。

对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去年,我们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推动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将其贯穿经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李云泽说。

缓解资负两端压力

从五大A股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上半年保费情况来看,险企负债端增长态势进一步稳固。

今年1—6月,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5家A股上市险企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631.7亿元,同比增长3%。五大A股上市险企中,仅新华保险上半年保费下滑。

保费的增长,让险企“欢喜”也让险企“忧愁”。毕竟,“钱怎么花出去”是摆在险企面前的必答题。在招商证券看来,为缓解负债成本压力,调降预定利率是大势所趋,监管呵护行业高质量发展态度坚决。

然而,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还不满一年,为何如此急迫再调整?

这需要把视角转到险企资产端。面对着波动的资本市场和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的走低,险企资产端承压状态并未缓解。

今年以来,受“资产荒”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显著下降。上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1%,下降35个基点引发市场关注。

为此,央行从4月以来,就对长债收益率问题保持关注并提示利率相关风险。对于债市风险,央行还从喊话转向了行动。7月1日,央行公告,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5月31日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账面余额为29.94万亿元。从资产端来看,无论是人身险公司还是财险公司都加大了对债券的配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财产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占比为38.2%,同比上升14.81%;人身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占比为46.82%,同比上升21%。

海通国际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低位,如果后续经济预期改善、长端利率上行,保险公司投资端压力将显著缓解。

而从险企整体投资收益率来看,今年一季度,险企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4%,同比下降1.1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36%,同比上升2.12%。

对于险企投资收益率的最新变化,海通国际研报解释,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股市表现弱于去年同期,而综合投资收益率提升主要是利率下行导致AFS债券资产账面价值增加所致。

“宽松”货币政策稳经济

为稳经济增长,我国货币政策发力点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从去年以来,央行“降准”“降息”,不断向市场释放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今年1月24日,央行“超预期”“降准”。宣布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而在2023年,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具体来看,央行分别在3月和9月两度全面降准,力度均为0.25个百分点;两次“降息”则分别发生在6月和8月。

去年6月,1年期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1年期、5年期LPR均跟随下降10个基点;去年8月,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分别下调15个和10个基点,当月LPR则出现非对称降息:1年期品种下调10个基点,而作为房贷定价基础的5年期以上品种则“按兵不动”。

在央行“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利率中枢一直在调降。金融机构无可避免受到货币政策传导,为缓解负债成本压力,险企调整预定利率在“情理之中”。

华西证券近期研报认为,目前债券利率持续下行,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续期保费和再投资也面临匹配压力。随着未来险企潜在投资收益的下降,利差损风险进一步显现。预定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将降低新产品的负债成本,进而持续缓解保险行业的利差损风险。

寿险可分为传统寿险和投资理财型寿险,投资理财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在中邮证券看来,预定利率和评估利率的下调均可推动险企负债成本降低,低利率环境延续叠加居民风险偏好逐步下行,传统寿险对保费贡献不断提升,投资理财型产品贡献不断下滑。近年来传统寿险占比迅速攀升,万能险、分红险占比相对较低,2023年末头部险企中二者合计占比已基本降至30%以下。

总体而言,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是在业界“预期之中”。对于险企来说,预定利率的下调有利于降低“利差损”风险,但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优化保险产品结构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一段时间,挑选到“低风险、较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可能需要“大浪淘沙”和“火眼金睛”。

盲目扩展、激进发展的模式已经没有生存之地。保险业先打响自身稳定的保卫战,然后才可能保民生,保经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