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写过我认为国内护城河最强的三家公司,发布后不久,后台就收到了不少人的留言。

通过这些留言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茅台和腾讯的护城河还算是比较服气的,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爱尔眼科。

很多人尖锐的指出爱尔压根没有护城河可言,其主要论点在于:

1、人们普遍对民营医院缺乏信任感,眼科患者更愿意选择公立三甲医院眼科就诊。

2、民营眼科医院也并不只爱尔一家,华夏眼科、普瑞眼科等也不在少数,同行竞争同样十分激烈。

我想有不有护城河,并不是一个靠主观印象想当然的事情,而是需要拿数据说话的。

如果一门生意很赚钱,必然会吸引众多市场玩家参与进来,这个时候竞争就会加剧,理论上讲赚钱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但若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赚钱效应,那绝对是存在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使得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独占鳌头,而这种特质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

爱尔眼科显然应该归属此类,公司于2009年登陆A股市场,那一年全年的营业收入6.06亿元,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248.94万、9181.1万元。

到了2023年,上述三项数据达到了203.67亿、33.59亿和33.15亿,分别累计增长了32.61倍、35.32倍、35.11倍,折合年化分别高达30.66%、30.83%、32.88%。

如此长时间内,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中是唯一一家,并且放在整个A股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爱尔的高增长沾了并购的光,含金量不高。

就算如此,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股权回报率,2009-2023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可以达到18.04%,确实没有增速那么耀眼,但是也超过了15%的衡量标准线,绝对称得上优秀二字。

很明显,在长达14年时间内,保持高增长、高股权回报率,你要说它没有护城河,岂不是开玩笑吗?如果优秀的长期业绩不是护城河的体现,那什么才是?

要说大家之所以会极力抵制爱尔有护城河这一事实,无非在于股价跌的太多了,从2021年7月份的高点向下,3年时间跌没了76.97%,并且毫无止跌迹象,很容易引起被套者的强烈愤慨。

但是,股票下跌和有不有护城河,其实是两个概念。2021年爱尔眼科在经历若干年的连续热炒后,PE值一度达到了惊人的234.56倍,明显已对未来进行了过度透支,如果不下跌才叫做天理不容。

经历过三年下跌之后,现今才算勉强到达了合理区间,但是股市是有钟摆效应的,既然能涨过头,同样也可以跌过头,何时止跌其实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和有不有护城河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至于大家认为爱尔没有护城河的两条理由,我个人的看法是:

1、毫无疑问,公立三甲医院眼科的公信力肯定比民营眼科医院强,不过它的接诊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并且力量极为分散,仅靠它们的力量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眼疾需求显然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看病难基本上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去医院排长队折腾半天甚至一天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如果有选择,其实谁都不愿意去。

所以不管你承不承认,民营医院都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力量,有助于消化过剩的市场需求,而这种过剩的市场需求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只要不是什么致命的病,更愿意到民营医院接受更好的服务体验)。

2、你可以说人们对爱尔眼科的信赖度不如公立三甲医院眼科,但我也可以说,个高要看和谁比,在所有的民营眼科医院中,爱尔的社会公信力和受信赖程度又是最强的。

医院的品牌、口碑、影响力及临床经验、技术沉淀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越是龙头医疗医疗机构,影响力越大、患者越多,导致临床经验越丰富,越有实力引进好的医师和先进设备,从而形成正向良性循环。

这其实就是医疗机构的护城河逻辑所在,后进入者压根无从追赶,不信你可以翻翻你所在城市的头部医院名单,是不是一直都是那么一两家,超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民营医疗机构也同样如此,也许他们永远没有公立医院那样的信用背书,但同行之间进行对比的话,爱尔绝对是第一的。

此外,还有人提到最多的就是爱尔眼科的商誉隐患,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的论调。

诚然,爱尔账面商誉确实不少,但是我们要看到两点:

一是纵观历史,爱尔商誉出现爆雷的情况很少,因为医院本身就是一门高景气度生意,并购后叠加爱尔品牌、软硬件力量的加持,做差的概率较低。

二是近年来爱尔也在逐渐转型,并购孵化的模式将不再成为主流,也就意味着未来商誉占比会逐渐下降。

那么即使出现商誉爆雷,也只是为以前的经营行为买单,并没有实际金额支出,仅为数字游戏,不代表当下的真实经营出现了什么问题。

更多长文分享,记录在【长线是金11】

每周实盘分享,记录在【向着小目标迈进】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