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收FDA警告信背后,一条形势更严峻复杂、监管更为严格、充斥更多变量的出海之路,形成了。想出海,策略要严谨,管理要精细化,竞争力要重塑,从研发、生产到产品,从人才到综合能力水平,都需全面升级。

近日,FDA系cGMP合规性问题发出一封警告信,接收者是中国有着较丰富出海经验的“制药一哥”恒瑞,涉及场地为恒瑞国际化制剂生产基地下属建成时间最早的场地。涉及问题一是质量控制部门在文档监督和控制上履职不够,二为场地设施设计不充分。

单看这件事,对恒瑞业绩、产品出口影响甚微(场地生产仿制药品种均非主要产品,年营收占比不足0.5%),更谈不上什么“黑天鹅”事件。警告信没有显示FDA向恒瑞下发了进口禁令,意味着FDA对该生产场地产品质量、安全及合规性无明确担忧。当然,这给所有药企提了个醒:必须重视且“与时俱进”地对历史较久的生产场地重新评估、升级改造。

但如果将今年药企出海遇到的系列事情串起来,个例背后的大逻辑,不得不引起全行业的重视。

地缘政治形势明显紧张,国际竞争更激烈,监管愈严,叠加临床试验环节高要求高成本等多重压力,药企面临的严格要求,已与昔日不在一个量级。

如果不能审时度势、焕新产品力和综合竞争力,如果不作审慎决策、把关生产与质量、提高管理,那便会继续上演产品端屡屡受挫、生产端“吃痛”的故事。在国际市场上,因CMC原因停止临床试验或拒批新药的情况,或也愈发常见。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十年,是快速成长的十年,也是出海“交学费”的十年。在先驱者踩了坑、受了挫后,后来者们要做的就是在策略、耐力、韧劲和内功上实现进阶。如果不去做,做不到,就可能被“出清”。尤其对于“一分钱掰两半花”的小型Biotech来说,稍遇挫折,或都将是企业的致命一击。

制药一哥“吃痛”,生产“淘汰赛”趋严

恒瑞是业界颇具丰富出海经验的代表性药企之一,自2011年首次向美国出口无菌注射制剂产品起,恒瑞目前有19款仿制药获批进入美国市场;期间,恒瑞及各子公司共通过18次美国FDA检查,其中零缺陷通过9次。

半个月前,恒瑞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在美国获批上市,这一产品是该品种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首仿药。直观来看,这是对恒瑞复杂制剂研发领域实力的再度肯定,侧面来看,这进一步证明了恒瑞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但在2024年1月8日至1月16日期间,FDA对恒瑞位于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路38号的制剂生产场地进行检查,并指出了系列问题。

6月4日,FDA在官网公布了“483表格”(现场观察报告),指出在此次检查期间发现的质量控制、记录管理、数据完整性等问题,如无菌保障细节管理及清洁验证评估细节不充分,文件管理软件存在漏洞等。恒瑞对此回应,不存在数据真实性问题,也没有影响到药品质量安全。

接着在7月16日,恒瑞收到FDA警告信,与上月“483表格”为同一个关联事件。

警告信所涉关键缺陷缩减为2条,基本源自上次“483表格”所列部分内容:质量控制部门在文档监督和控制上履职不够;设施设计不充分,用于生产无菌产品的区域没有足够的防止污染或混淆的措施。

对此,恒瑞的回应是将组织内外专家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落实相关建议,并与FDA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尽快关闭警告信。

黄河路38号制剂生产场地,启用于1999年,2010年-2018年以每两年的频率接受FDA检查,5次均顺利通过,其中2次为零缺陷。

但此次被FDA“点名”,反映了一个诸多药企可能会忽略的问题:对于旗下那些历史较久的生产场地,其车间设计和设备设施需对照最新法规要求,及时进行重新评估,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性与合规性。

同时,还需重视质量文化建设。GMP 规范要求的是全面的质量要求,全员的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这对全体人员的质量和合规意识要求更严格细致。

随着技术发展和法规的更新,药企需要做的,是不断进行“硬件”和“软件”上的双线迭代,关注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更新升级,确保生产过程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同时,关注企业质量文化的打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合规性管理水平,确保出海征途更为顺利。

警告信背后冷思考:中国药企被针对?

恒瑞针对“483表格”中所有缺陷项目做了提升整改。

警告信中也提到,恒瑞对文档管理软件进行风险重新评估,创建了文件销毁新程序,修订了现有程序,并对员工进行了新的培训。

不过,FDA认为,恒瑞还应采取更全面的评估和整改计划。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否认你的整改方向,我也看到了你的行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警告信,是给予违反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的企业或个人的第一告知书。FDA以483表的形式要求企业整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若回复中未满足监管所有要求,即发出警告信。

收到此信的15个工作日内,企业需书面详细回复FDA,提供解决方案。完成整改后,FDA会开展审评,如认为公司已解决警告信中提及的问题,将关闭警告信。

收到警告信罕见吗?

并不。全球许多知名制药企业,如辉瑞、诺华等都曾收到警告信,通常也是因为在生产、质控、数据记录等方面存在问题或违规而发出。

收到警告信可怕吗?

当然也不。实际上,警告信很大程度上提醒企业要把严质控关,确保合规性。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企业收到FDA警告信的数量在2024年攀升。

FDA官网公布的一份2019财年-2024财年合规行动措施文件显示,2024财年,中国企业收到的警告信数量,已远远超过2023年全年,创下近5年新高,且警告信出具的比例,远远高出美国和印度企业。

而在此时,“制药一哥”收到警告信这一个例,又从具体层面体现出,FDA对中国药企的检查,已经到了极其细化、严苛的程度。

自2017年开始,中国药企国际化,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以每年为一个刻度,新药研发与出海浪潮逐渐攀向高峰。但恰是从那一年起,行业发现,FDA检查员对“垃圾箱”越来越感兴趣了,他们会从垃圾箱中寻觅踪迹,挖掘被丢弃的原始实验室和生产记录等。

而相似的细节挖掘,在此次的“483表格”中再次见到。不能否认,愈发精细化、严格的检查,倒逼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水平;但亦不能否认的是,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中国药企也受到了一些“特殊关照”。

通过详阅恒瑞收到的“483表格”,有行业人士认为从文字的措辞中看到了“地缘因素或者更主观的因素”。比如“绕道拖延检查十分钟”,本身就是相对主观的判断。

与此同时,较为微妙的是,在FDA“点名”恒瑞期间,美众议院施压FDA,剑指对中印两国药企检查不一致。自去年以来,有美国众议院成员对FDA海外检查工作提出质疑,认为FDA在对从印度和中国进口的药品检查不充分。他们提到,之前新冠疫情阻碍了FDA对海外药品制造商的现场检查工作,同疫情前相比,现在检查水平是明显降低了。

再结合此前美国参议院推出两项药品供应新法案,意在降低医药产品对外国的依赖,尤其是降低对中国等生产商的依赖等事件来看,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出海大考全维度升级,怎么办?

一场针对创新药、仿制药的出海大考,似乎已经升级了。

不可否认,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但选择以美国为出海的“目的地”,接下来有三个语境必须重视:

一是,接下来五年,美国生物医药市场将充斥着更为未知、复杂的变量。

在《降低通货膨胀法案》(IRA)影响下,中国药企若要在美国市场推出新药,可能需要面对更复杂的价格谈判,且会带来潜在的运营风险,引发企业对研发策略的重新调整考量;药品定价压力,或会使市场准入难度增加,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大选的结果,也可能对中国药企国际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美国有着当下最为严格的药品监管体系。FDA开展的药物核查,既包括生产现场核查,还包括临床试验检查。在批准药物上市申请(NDA/BLA)之前,FDA会审核新药临床试验资料,并进行临床试验检查,以确保临床试验过程的合规性、试验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临床试验检查中,一旦发现问题或违规行为,FDA会提出建议,包括纠正措施和改进方案等,也会发出警告信或正式的483表格,详细列出问题和违规行为。

一切,不止卡严了新药批准上市,更是将一场场生产端、工艺流程端能力的出清淘汰赛,搬到了台面之上。

生产端,国内,“制药一哥”此次经历的风波再度教行业引起重视,国外,MNC们也难逃FDA的视线。

不久前,FDA就全球首款CAR-T产品Kymriah生产cGMP问题向诺华发布了无标题信,称检查员在去年11-12月发现诺华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平原的工厂生产Kymriah时存在安全问题。

此外,今年6月,全球首个HER3 ADC产品上市“卡壳”,延迟审批的原因来自于第三方制造设施检查相关的调查结果,即在生产上存在缺陷。这再度告诉全球所有的药企,在递交上市申请前,不论是自有工厂生产或委托第三方生产,都要进行风险评估与系统检查,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施等等全流程进行更严格的核查。

工艺流程端,也是在今年,国内一家明星CAR-T研发企业因CMC问题暂停了三项临床试验。一项数据显示,由于CMC导致的重要管线研发进程遇阻,企业通常会耗时4-6个月来解决。

三是,仍不得不提地缘政治带来的潜在隐忧。能明显看到的是,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制裁名单不断被拉长。《生物安全》草案虽尚未正式立法,但已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行业协会BIO与政府联合支持该法案,专家预测其最终通过的可能性较大;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一同建立联盟,给中国生物医药出海垒起一座难逾越的城墙;近期,美国FDA再度对来自中国的塑料注射器进口加强监管,并计划在必要时阻止中国制造的注射器进入美国,原因是担心其质量问题可能影响医疗安全……

此外,如前面所言,由于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文化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难等诸多问题,对于浩浩荡荡要出海的中国药企大军来说,一场对策略、执行力和内功的长期“灵魂拷问”,正式开启。

当多种复杂的外因影响着国内药企出海时,到底怎么办?

其实究其根本,大道至简,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归到最纯粹的本职工作上来,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在数据、质量、效率和成本控制上构筑坚不可摧的壁垒。同时,严把生产关、质量关,同时关注目标市场法规环境变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