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电话会议深入讨论了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自2014年以来,固态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尤其受到丰田等企业的积极推动。技术路线与挑战方面,美国、日本与中国大陆均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技术,其中中国大陆的企业如渭南和青岛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展开重点研究,着力于高能量密度材料的开发与技术创新。安全性与成本问题是固态电池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复合铝箔与新型隔膜材料等解决方案正在被开发以提高电池性能。特斯拉和ATL等公司采用硅碳材料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随着产业趋势向硅碳材料发展,快充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半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碳材料选择、设备安全性和产能提升等挑战。宁德时代等公司在半固态电池技术上的研究与布局显示出对未来电池技术发展潜力的乐观预期。讨论还涉及了电动无人机、航空领域对电池安全性要求,以及快充技术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预示着固态电池技术将在未来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问答

发言人1 问: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国内外固态电池的发展情况及产品差异?

发言人3 答:固态电池从约2014年开始升温,其中日本丰田引领了一波专利热潮。海外发展相对较早,技术路线更为激进,尤其美国的Penner Cape公司采用独特的烧结薄膜路线,技术壁垒较高。相比之下,国内起步较晚,主要以半固态为主,采用氧化物和聚合物结合的方式,如渭南和青岛地区的企业。而台湾地区的惠能则是类似路线。此外,美国和日本部分企业采用铝化物路线和其他特定技术路径。

发言人1 问:国内现在半固态电池的技术现状如何?与锂电池相比有哪些关键材料上的差异?

发言人3 答:国内当前以渭南和青岛为代表的企业在追求高能量密度(至少350Wh/kg)的同时,对负极材料进行了改良,必须使用硅氧或硅碳材料作为替代品,而正极则倾向于采用高镍8系及以上材料。虽然这两种材料在国内使用不多,但在日韩企业和部分初创企业中得到应用。此外,由于固态电池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如集流体采用复合铝箔等新材料可以提升安全性并减轻重量,同时新型隔膜(如高温稳定性的涂层)、粘接剂和复合材料也在逐步发展中。

发言人3 问:半固态电池为何要做半固态,以及其作用是什么?实现半固态电池的方式有哪些?

发言人1、发言人3 答:半固态电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在现有体系中,若要将能量密度调至350 Wh/kg以上,则需采用具有更高安全性(例如低于20%)的半固态技术。(更多纪要详见隔壁:股市调研)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固态电解质来替代部分液态电解质,比如利用氧化和固态电解质材料来改善传统锂电池的安全特性。此外,另一种实现方式是采用原位固化的工艺,即将聚合物单体与电解液混合注入电池内部,在一定条件下使单体聚合并固化电解液,形成类似果冻状的凝胶电解质。

发言人1 问:目前聚合物单体是否由电解液厂家自行生产?

发言人1、发言人3 答:目前情况下,大多数电解液厂商并不自行生产聚合物单体,因为该市场的规模尚未达到足够大的程度。聚合物单体通常由丙烯酸酯类的小分子或共聚物提供,并非所有常见材料都能满足需求,部分初创公司正在研究开发适合的新型聚合物单体。

发言人1 问:关于隔膜材料的选择和技术路径,是否有明确的定论?

发言人1、发言人3 答:目前关于隔膜材料的选择(如纳米纤维),尚无明确定论。虽然纳米纤维的性能可能优于传统方案,但从热收缩角度分析,两者间的性能差异不大。在成本方面,纳米纤维因其生物质性质而理论上应具备更低的成本优势。

发言人1 问:复合铝箔在当前主流电池中是否被广泛应用以增强安全性?

发言人3 答:根据已知信息,一些知名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已在旗舰电池中采用了复合铝箔。但对于一些专注于半固态电池研发的公司而言,目前看来并未大规模应用复合铝箔,仍主要采用普通铜箔或其他形式的隔离材料。

发言人1 问:今年初相比,您认为国内半固态电池产业链推广的状态如何?是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或者行业量能何时能真正大规模释放?

发言人3 答:目前来看,国内半固态电池产业链正处于逐步加速的阶段。但由于其成本显著高于常规锂电池,只有在高端市场或消费者拥有较高购车预算的情况下,才会倾向于选择使用这种新型电池体系。

发言人1 问:对于消费电子产品和动力类产品,目前对半固态电池的导入情况有何不同?

发言人1、发言人3 答:动力类产品对半固态电池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快充功能的需求,而消费电子类产品中,虽然也存在对手机电池轻薄化的趋势,但对于快速充电等性能的需求并不强烈,因此整体吸引力不如动力类产品明显。

$宁德时代(SZ300750)$ $比亚迪(SZ002594)$ $亿纬锂能(SZ300014)$ #机构:沪指有望在2900点附近触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