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辛辛苦苦打拼,将公司带上市,卖点股票,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足为怪。

而仔细梳理千禾的抛售,却没有这么的“理所当然”。

管理层基本是集中在2020年减持的,而在2020年之前的2019年,发生的两件事情有拉高股价,为减持做铺垫的嫌疑,分别是推出36万吨新建产能和收购镇江恒康。

还是分别说,先谈产能扩建的事情。

2019年10月,公司发布公告,准备投资5.7亿新建36万吨产能,包括30万吨酱油、3万吨蚝油和3万吨黄豆酱。

而到了2020年11月,公司就变更了该项目,将新建产能调整为60万吨,包括50万吨酱油和10万吨料酒,投资金额也提升为12.6亿。

可以看出,公司不但调整了产能,同时还调整了建设的内容,将耗油和黄豆酱变更为料酒。

产能的调整,意味着管理层更看好市场的前景;建设内容的变化,意味着公司的战略有所改变。

改变的原因,从公司的表述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2020年3月出具的36万吨项目的环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公司现有主要利润来源为酱油、食醋、料酒等细分领域的调味制品,其中酱油、食醋、料酒方面出品的系列产品已基本成熟,主要代表品类基本固定,意味着目前公司的利润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公司有必要在保持主营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协同发展如蚝油、黄豆酱等新调味品类。

而在2020年11月发布的产能变更公告里,公司却认为:料酒有增鲜去腥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料酒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烹饪,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料酒去腥提鲜效果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增速明显。

在回复证监会的问询时,更是认为料酒在未来会成为酱油、醋之后的第三大调味品。

可以看出,前后的观点是矛盾的。难道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调味品市场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显然不可能。

所以,变化的不是市场,而是管理层对市场的看法。

如果管理层对市场的现有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在2020年3月以及之前的判断就是错误的,这就意味着36万吨产能的规划大概率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是在仓促之间推出来的。

面对如此前后不一的说法,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

那么公司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正面一点的解释是:2019年,管理层并没有预想到酱油的增速会如此之快,所以,变更产能,是为了急于为酱油扩产。

负面一点的解释是:推出产能扩张计划,能改善二级市场对公司前景的判断,从而拉升估值,有利于管理层在2020年减持。

不知你会相信哪种解释,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

再来说收购恒康。

2019年,公司以1.5亿的代价收购了镇江恒康酱醋公司,现在已更名为镇江金山寺。这是家什么公司呢?在收购之前的2018年底,总资产3664万,净资产1122万;营收为 4946 万,净利润为 94万。

也就是说,千禾为这家公司给出了高达150倍的市盈率。下面这张表是当时估值时的业绩预测。

可见,业绩预测,特别是净利润的增速是不低的。然而,面对如此高的增速,千禾居然没有要求对方承诺业绩,在股权转让后的7个工作日内,就支付了80%的收购款。

一年后,也就是2020年,公司就对该笔资产计提了9000万的减值,给出了三点导致业绩不达标的理由:疫情的影响;淘汰低质低价的产品;梳理经销商,部分市场缩量。

首先,疫情不仅仅只影响恒康公司,也影响千禾本部。然而,2020年,千禾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却是增长的。其次,淘汰产品,梳理经销商,不是在收购之前就应该考虑到的吗?

所以,我认为这三点都不能成为业绩不达标,导致资产减值的理由。

其实,不仅是2020年,在收购的当年2019年,恒康公司的业绩就没有达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9年的业绩指引是,营收6300万,净利润309万,但当年的实际营收为5700万,净利润只有284万。

恒康公司的资产评估是在2019年8月份做的,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伍超群董事长还无法大概估算出当年的业绩,你能相信他是在调味品行业打拼了20年,并将公司带上市的人吗?

所以,业绩预估有水分,并由此带来的估值也有水分,伍董事长应该是清楚的,但仍然愿意以如此高的价格实施收购,要么是有利益输送,要么是为了收购而收购,有另外的目的。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大概率是为了2020年的减持。

可以想象,管理层对当时的收购是比较急迫的,恒康公司可能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卖了一个难得的好价钱。所以,我严重怀疑,这次收购是先谈好了价格,再以该价格去做的业绩评估。

从收购的时间表也能发现管理层的急迫。6月中旬签署框架协议,7月恒康调味品公司开始向恒康酱醋公司注入资产,8月做资产评估,8月22日评估报告出炉,8月26日,签署股权收购协议,8月29日完成股权过户。

注入资产、审计、评估、谈判、签订协议、过户等一系列的流程,在短短的2个半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5亿的收购案,居然比我们普通人买房子的速度还快。

所以,无论是36万吨的产能扩建,还是收购镇江恒康,都能看出管理层的急切和仓促。这份急切和仓促,除了让二级市场有更多的故事可讲,我找不到其他的解释。

释放利好消息、拉升股价、出货、再低价买入,这让我闻到了游资的味道。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