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宝马汽车宣布退出价格战,旗下车型开始涨价,随后奔驰、奥迪也相继跟进,“BBA退出价格战”很快成为热搜。

现在一周过去了,效果怎么样呢?

有一种说法是,BBA涨价后的周销量出现了环比上涨,其中宝马录得11.67%,奔驰增长了18.26%,奥迪涨幅最高达23.76%。

但也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宝马汽车宣布涨价后一线数据下滑了20%-25%,而新能源豪华头部品牌整体迎来10%左右的进店和订单的小幅上涨。这一说法来自于大V“孙少军09”,也就是最先爆出“宝马退出价格战”的人。

宝马i5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它也代表着两个极端。

战报会说谎,但战线不会。

实际上,只要用正常的逻辑去思考就可以得知,退出价格战的消息刚刚过去了一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数据的涨跌不会有太大意义,无论是消费者买涨不买跌,还是消费者加速拥抱国产品牌,都不可能这么快体现在终端销量上。

所以,91che先不对这些数据做过多评价,只是从客观角度去探讨一下,在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后,不跟随价格战的策略对于品牌来说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买涨不买跌,之所以“买涨”,是因为有利可图,自己不会接最后一棒。但这种心理在汽车行业未必适用,汽车是消费品,哪来增值的空间,只要是卖了二手,劳斯莱斯都得扒层皮,除非周鸿祎的那辆迈巴赫。

这两年,国际豪华品牌们的销量持续下滑,主要是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被问界、理想、蔚来等国产品牌替代了。实际上,他们涨价是因为降价无法阻挡销量下滑,干脆采用另一种思路:涨价也未必能阻挡销量下滑,但至少可以提升利润水平,同时避免经销商因为巨额亏损而退网。

这可以说是一种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尽管它也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无限度价格战。

延缓归延缓,有没有效果呢?现在来看,行业对于BBA的不跟随的策略普遍持不在意的态度——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奔驰C

国产新能源品牌众多,真正能够从BBA手中抢饭吃的却不多,问界、理想、蔚来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

问界品牌真正做出来,也就是去年下半年新款问界M7上市之后,随后问界M9又添了一把火。理想品牌能有今天,首先是因为精准的超级奶爸车定位,其次则是因为独特的增程式电动系统。也就是说,它们现阶段还只能进行“单点突破”,在有限的细分市场抢食用户,距离豪华品牌的深厚积淀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BBA的优势则是全方位的,它们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产品覆盖在各个细分场景中,在消费者中间也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这也构成了它们敢于逆风涨价的底气。

中国新能源市场起步很早,但真正形成优势也就是这3年多的时间,目前中国厂商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新能源份额,但这个优势并不牢固。当然,BBA一涨价,用户会快速流向国产品牌,也是想当然的说法。

涨价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要看行业接下来怎么发展。

关键是看BBA能否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围绕这个趋势做文章,才有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奥迪SQ8

BBA敢涨价,是因为它们相信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但这需要不断用优秀的产品去巩固。与国产新能源车型相比,车型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还需要尽快解决的。

涨价,消费者能接受;在涨价的同时,把产品力提升上去,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重塑品牌形象。

实际上,在过去两年,宝马都进行过涨价,但由于没得到市场认可,只好再次回到价格战的泥潭之中。首先挑起新能源价格战的特斯拉也曾多次涨价,但后来还是不得不打起了价格战。

与普通品牌相比,BBA的抗风险能力要强得多,它们就算是仅依靠高端燃油车市场,依然能保持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如何在这段时期加快转型,跟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节奏,相信它们自有判断,都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的老玩家了,BBA不会不懂其中的道理,品牌,都是产品自己挣出来的。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