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11年,中国实现了“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爆发增长的另一面,是服务需求暴增,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服务市场不够完善的问题突出。多年来,充电桩数量和规模不断提升,充电运营商“内卷”严重。

面向未来,充电行业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华夏能源网获悉,7月2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主办,特来电承办的“2024电动汽车充电网新质生产力发展交流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来自国网、南网、特来电、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等公司高层和行业专家,就充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产业向高效能、高科技方向发展献计献策。

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难题?新质生产力在哪里?从业者应从何处破局?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引着充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向。

由高速迈向高质量

2014年7月,特来电刚刚成立,彼时国内充电桩数量不到3万个,新能源车保有量刚过10万辆。

十年过去,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472万辆,充电桩数量突破1000万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量连续三年增速超过50%。而按照行业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辆,年用电量达到1万亿度,可以预见对充电网络的冲击有多大。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周丽波在大会上提到,自2015年以来,充电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充为主转向快慢并重,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目前已经处于逐步从“能充上电”到“充好电”的转变。

目前,充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写入中央政策文件。2023年6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说野蛮生长、快速扩张是行业的1.0阶段,那么,高质量发展则将带领行业进入2.0阶段。所谓“高质量”,即意味着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在合理布局、功能完善、高效运行、安全可靠和互联互通等多个维度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然而,高质量充电设施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保障充电设施的数量,提升产品的质量,还要兼顾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落在颗粒度更细的场景中,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高质量”三个字?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持续关注用户在充电方面的痛点,站好找、桩好用、充得快、充得安全,用户安全体验关键的四个方面。”在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王文看来,高质量充换电设施体系的建设是动态的,要从用户体验友好、充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电网的转型、保供、稳价三方面持续发力。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强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和现实的问题:充电运营商之间互相卷服务、卷价格,成本层层转嫁的情况下,如果一个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盈利状况不好,怎样才能实现行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他呼吁,行业需要的是互利共赢的生态,而不是互相内卷。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和万帮数字能源邵丹薇,则站在用户的视角解读了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由刘永东主持,王文、陈海强、邵丹薇、于德翔参与的行业高端对话环节

于德翔提出,“要构建高质量的发展,不仅仅要面向今天的快充,更要面向未来的充电网、能源的交易和交互。过去,行业提到充电更多的是‘用油’的思维,而不是‘用电’的思维,因为油价一个月甚至一年都不变,电价一天就变四遍,后者大有名堂,是需要精细化运营的。”

邵丹薇也认为,高质量充电的发展从消费者立场讲,“多、快、好、省”四个体验一个都不能少。在满足用户充电形式和地域多样的基础上,充电要快,服务要好,要在保障消费者利益前提下省充电费。

高质量要迈过多道坎

虽然各方专家视角不同,但要从无底线的价格比拼中抽身,回归市场、用户、技术和产品,关注整个充电网络体系,最终进入良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共识,代表了行业共同的心声。

充电行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升级过程中,自身将不再局限于做好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还要参与电力市场服务,提供调节能力——这是充电行业将要迎接的最重要变革。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充电行业仍面临多个维度的挑战。

一方面,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在郊区、农村和一些老旧小区,充电设施的覆盖严重不足。以老旧小区为例,电网改造难度大,面临供电稳定性和过载等风险,难以顺利进入电力市场。

另一方面,充电桩本身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接口、通信协议不同,导致部分车辆与充电桩无法兼容,同样难以充分调动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资源。

此外,电力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无论是规则机制、信息管控,还是价格变动、交易的周期和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有效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

如何从底层逻辑来解决上述问题?

业内共识是,“车网互动”是大势所趋。所谓车网互动,即电动汽车作为新型移动储能单元,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

在车网互动的应用实践方面,多地已有成功落地,但现存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国网智慧车联网王文直言,车网互动在参与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展还不够。他提出,未来亟待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市场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入市(电力市场)充电桩不到1%;

二是技术能力不足。V2G储能电池在高价值的电网调节市场上技术能力不足;

三是没有常态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制定难;

四是有能力的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挥,私人桩的调节能力资源很难聚合。

在邵丹薇看来,充电行业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带来很多“阻力”,行业玩家遇到的难点在于,“在交易以及消费这两侧没有做到平衡”。

邵丹薇认为,交易是充电行业发展的“牛鼻子”,政策定的好,市场自然会繁荣。未来,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应该建立在一个省或市的现货交易基础之上,“省域和省域之间通过现货结算,才能逐步建设,这个颗粒度是自上而下的建立,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规划”。

显然,多方人士期待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迈过多道坎。缺少了市场的动力,就如同没有灵魂,前端的充电桩“肉身”再强大,也无法真正融入电力市场交易,车网互动以及生发出来的V2G等新商业模式就很难落地。

特来电的破局思路

截止目前,特来电在全国运营有近60万个充电终端、1000多万的传感设备,设备的管理和运维水准位居行业前列。

基于近十年的实践,特来电提出了“三张网”的解题思路,即从“充电网、微电网和储能网”出发,构建了虚拟电厂平台。

为此,特来电在研讨会发布了三款大模型、三大产品和三大系统,从充电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出发,完善了从桩到车、从预测到防护、从使用到交易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三个大模型产品包括,充电网设备智能运维大模型、电池安全大模型及虚拟电厂能源调控大模型。

电池安全大模型

充电网设备智能运维大模型,可实现以大模型驱动的预测性运维和设备的健康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运维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的难题;电池安全大模型,实现了一车一策略,车辆安全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和可追溯;虚拟电厂能源调控大模型,通过数据融合、感知、预测、协同调度,可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的预测难、引导难和运维调控难。

三个大模型,有望为充电行业提供很强的技术支撑和数据驱动能力,分别从设备运维、充电安全和能源调控等方面优化充电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乘用车自动充电机器手

而特来电的三大产品,则是在大模型的技术支持下,针对充电行业中的具体需求,如自动充电、车网互动和全生命周期保障等,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案。

首先,特来电与时俱进升级了自动充电产品。随着萝卜快跑的运营引爆无人驾驶,也带动了自动充电需求。特来电发布的乘用车自动充电机器手,通过单轴传动设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动充电,解决了机械手成本高、占地大的问题,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

第二,推出驻地直流特充放产品,解决车网互动痛点。当前,公共充电站、小区充电站在峰谷电价差、车辆长时间停放和消纳等方面存在问题,而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双向充放电需求,参与车网互动需要合适的产品支持,特来电推出了驻地直流特充放产品,采用小功率直流技术,实现充放电一体化,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充放电解决方案,推动V2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三,围绕客户价值,向市场推出了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

站在充电站投资者的角度,他们有赚钱难、服务费卷、投资周期长以及合规、安全、售后等顾虑,对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运维成本、加速设备更新换代等有很强的需求。

针对这一需求,特来电推出了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产品,围绕投资赚钱、增值收益、终生保障三大核心价值,提供从选址、建设到运维、升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降低投资风险,提升充电站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车网互动与能源交易系统架构

特来电发布的三大系统,则包括基于群管群控功率共享的高质量超快充系统,能够提升充电服务质量;车网互动与能源交易系统方案,实现了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增值;而超阶零碳数字建筑与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则提供了综合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这三大系统,将进一步与大模型和产品构成完整的充电生态系统,助力行业高质量充电网络体系的建立,共同推动充电行业向智能化、安全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在本届研讨会及产品发布会上十分感慨:在特来电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长达九年的亏损期和创业期,但特来电的团队坚持不懈,在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提振了充电行业的整体信心。

十年探索,特来电已逐步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今,于德翔希望将十年来的教训和思考向全行业“开源”。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由于德翔主编,刘吉臻、王成山两位工程院院士及工信部专家刘建明联袂推荐的新书《电动汽车充电网——技术、产品、平台及运营》重磅发布,凝结了实践者、学者对充电行业的底层思考和高水平认知。

“充电网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产品,而是跨行业、跨专业、多门类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只有充分了解这个大系统,才能做对投资决策,才能选择好是做规划还是做场地资源,做技术还是做产品,做设备还是做平台,做数据还是做运维。”于德翔董事长在前言中说道。

充电行业正处在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变革期,正如于德翔所言,“充电行业的春天已然到来,与广阔的未来相比,阻碍我们加速前行的因素还有很多。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善战者求之于势,创新驱动,行则将至,唯有行业内的合作共赢,一起携手共赴星辰大海,共享繁星璀璨,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