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调整,上证指数盘中触及2900点心理关口后虽有回升,但全天仍呈现下跌态势,最终勉强守住2900点整数位,收于2901.95点,跌幅0.4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背景下,工商银行股价逆势创出新高,引发市场热议,笑谈中透露出“6124点买入,2900点解套”的调侃,深刻反映了市场风向对银行股态度的微妙转变。公募基金二季度的持仓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大型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成为基金经理们竞相增持的对象,然而,市场内部对于银行股的看法并非全然一致,部分冷门银行股仍遭遇减持压力。

回顾过往,自2022年起,我便在博客中阐述了对国企、大盘股及高分红股票在注册制背景下的乐观预期,强调传统投机性强的“黑五类”股票生存空间将愈发狭窄。2023年,我的博客更进一步探讨了《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内涵》,深入剖析了国企大蓝筹上涨背后的逻辑。

然而,时至今日,面对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已攀升至历史高位的现状,我认为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此刻介入或已不再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良机,而是风险逐步凸显。原因如下:

一、基金抱团取暖效应显著。近年来,基金行业换仓频繁,风格趋于激进,特别是在市场热点切换时,往往形成对某些板块的过度追捧。工商银行等股价的飙升,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基金抱团取暖的板块往往在高点后迎来调整,如2021年风光无限的“漂亮50”后续表现便是明证。

二、银行股内部分化加剧。尽管大型国有银行受到市场热捧,但地方性、中小银行却面临截然不同的境遇,股价持续低迷。这种分化现象表明,并非整个银行业都迎来了全面复苏,而是资金在避险情绪下向大型国企集中的结果。

三、银行业基本面面临挑战。随着央行多次降息及存贷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同时,居民储蓄意愿增强、贷款需求减弱,加之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部分行业企业信用风险上升,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未来业绩增长预期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市场万物皆有其周期,对于已处于高位的国有大蓝筹、高分红股票,投资者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高。在股市中,耐心与谨慎往往比冲动更能带来持久的收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