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 | 撰文


老黄(化名)的身子骨还算硬朗,接近耄耋的年纪每周竟然还能提起精神和朋友们一起打打网球,但人一上了年纪,总会有毛病不经意地找上门来。有一天,老黄开车出门发现马路上的车道线变得弯弯曲曲,去医院一查,左右两只眼睛,一个湿性黄斑病变,另一个眼睛也出现了黄斑变性改变。


和老黄熟悉的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等不一样的是,这两种眼科疾病致病部位在视网膜上,因此被统称为眼底病变。这种陌生的疾病是全世界视力障碍及失明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存量患者在数千万级别,高发于糖尿病患者和其它中老年人群。


中国过去几年的这一波创新药浪潮,绝大多数都集中于肿瘤领域,这是因为其巨大的患者基数以及一个清晰、可量化的临床诊疗路径以及治疗目标。


而眼底疾病创新药物,恰好卡在了一个市场不大也不小的关口:它的市场不足以吸引大量玩家涌入从而不断推出更新、更好的疗法,但又不至于成为罕见病的一种,使得政策对其有特别的关注。


不过,得益于全球制药领域一个成熟的创新体系,对各层次的治疗领域市场均有覆盖,以及国内愈加友好的境外新药引进政策,国内的眼底病变患者很早便有一些可选的疗法。


老黄是一个对自己身体负责的人,刚检查出病情后,便开始进行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治疗。抗VEGF治疗是当下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往往需要1-2个月的高频率注射,药物对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效果已经达到瓶颈,存在治疗费用高、治疗间隔时间短、效果治疗欠佳等困境。


诺华也在这样的战略上积极引进新一代的抗VEGF眼科用药,并受益于大湾区医疗先行区的政策。


在老黄的坚持治疗下,他如今仍然能维持打球的爱好,虽然球技有些不如从前,但视力比之前明显改善,维持正常工作没问题。


这对于绝大多数视网膜病变患者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绝大多数该类疾病患者,首先是对眼底疾病的认知整体偏少,大多数只是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眼睛也跟着看不见了;其次,即使是有一部分愿意去医院做检查的,但往往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推迟或者放弃治疗。但这又不是一类能拖的疾病,治疗窗口期很短,短则几个礼拜,长则数月,便会滑向失明的深渊。


这回到了创新药的一个无尽现实:经历过“双十”的研发和投入,得到了革命性临床数据,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终真正更好、更多地送到患者手中,完成商业上的辉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


但诺华,作为眼科新药领域的引领者,它在药物创新,以及诊疗一体化上的一些努力,能够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01-

眼科诊疗的前世今生



眼底疾病是一类总称,主要包含老年黄斑变性(干性AMD/湿性w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高血压性眼底出血/血管阻塞以及高度近视导致的眼底病变,这其中属糖尿病和老年黄斑变性带来的视网膜黄斑区损伤,从而视力减退的患者为主,规模达到了数千万级别。



而眼睛,作为人感知信息最主要的器官,其功能的完善与否,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抗VEGF疗法进入中国之前,眼底疾病主要靠PDTA(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以及激光治疗,不仅效果一般,实施也不方便,一些偏远地区甚至需要带着设备“上山下乡”。


2011年底,诺华的抗VEGF疗法在中国获批。诺华中国副总裁、眼科、移植及中枢神经负责人王嘉回忆到当年的情形:“首次使用是在北京,彼时抗VEGF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以至于之后很多眼科疾病的老专家都表示,他们在眼底病的治疗上,是和诺华一起成长的。


但即使是这样一款革命性的疗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也面临诸多问题。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提到:“眼睛是一个封闭的器官,因此口服、静脉注射以及眼药水等剂型产品对眼底疾病作用非常弱,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眼球里面,虽然实际治疗中会打麻药,所以并不会产生疼痛,但很多人会对往眼睛里扎针产生恐惧感,而耽误病情。”


“此外,很多病人并不是两只眼睛同时产生病变,往往觉得除了生病的那只,另一只眼睛还可以用,便拒绝接受治疗;而等到另一只也出现问题之后,之前那只基本已经错过治疗窗口期”。许教授补充到。


另一边,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非核心医疗区域并没有能够诊疗眼底疾病的机构,通常这一类患者常常因为视力问题又需要家人陪同,这不仅给治疗过程带来许多不便,也降低了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眼底疾病诊疗的困境也反映在政策的诉求里。


因为国内眼科相关医生培养周期长、资源分布不均,“十四五”各项规划里单独列出了一条针对眼科健康的发展规划,指出将推动眼科诊疗资源的提升,包括市场教育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政策在鼓励,行业也在往前慢慢推进。


而作为在眼科领域深耕超过20年的诺华,除了不断提供革命性的创新产品,也尝试着在从诊疗路径,给国内的眼底疾病患者带来一些更好的体验。



-02-

诺华的探索



如果说研发阶段一款药物面临的挑战是静态的,只是科学和统计上的问题,真实世界里药物的使用面临的难题,往往是多维度而连续的,任何一个步骤的受阻,都会面临诊疗的中断。


解决使用过程中各种不畅,这也是制药公司市场推广和教育的意义所在。


除了前述提到的一些现实原因,眼底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流程往往也不够便捷。许迅教授提到:“按照过往的眼底疾病注射治疗流程,患者需要一天时间看病,三天时间点抗生素预防手术感染,然后第四天住院安排次日的注射,需要无菌手术室。注射后再观察一天,平均需要5到7天。”


而眼底疾病的治疗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针下去就再无后顾之忧,这种“长周期”的治疗对患者的依从性来讲是一个挑战。


为此,诺华做了一些努力。


企业支持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基金会,启动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项目。围绕这样一个项目,通过高效准备、提前预约以及绿色通道等过程,将平均一周的治疗时间缩短到24小时之内。


从一周到一天,这样一个计量单位的变化,使患者的就诊便捷度极大地提升。而对于患者,“临床数据”对他们来讲是模糊的,但革命性的便捷度提升,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临床需求。


此外,在针对眼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上,诺华也联合各方角色,建立“光明中心”项目,打造中国创新性的眼底病诊疗管理模式和中心网络,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眼底病诊疗规范诊疗流程,培养眼底医生的诊治能力。运行5年时间,打造了1000个中心,已累计覆盖的医生接近上万人。


在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管理方面,诺华携手多方建立眼底病慢病管理服务平台小分子关爱之家,通过患教科普和随访,给予患者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目前小分子关爱之家吸引超过20万名符合条件的眼底病患者注册,成为领域内有口皆碑的患者平台。


从新药加速引进到诊疗路径优化,从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到患者社区建立,诺华在眼底疾病治疗上的努力是全面的、多维度的,这也是一款First in Class的产品上市之后需要做的事情。


这是企业围绕一款新药在生命周期之内所做的活动,但对一个疾病的诊疗路径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促进。也是跨国药企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主动肩负起的使命。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年龄结构之下,眼科市场真正的患者远超我们目前服务的范围,当前的诊断率和治疗满意度还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在谈及眼科领域的未来时,王嘉这样展望到,他表示他将和公司一起持续在眼科领域探索,为更多患者带来益处。



-03-

眼科领域的引领者



和大多数公司的研发策略不一样的是,诺华偏向在一个选定的赛道里提前布局,然后做深、做精。


在眼科领域也是一样。


早在2000年,诺华进入眼科领域,然后一做便是二十年。这期间,诺华为患者带来了抗VEGF疗法,奠定其在全球眼科领域的地位,尽管这二十年来,诺华眼科市场格局的竞争上有些许起起落落,但并未磨灭其引领者的地位。


基于其全球强有力的研发能力,诺华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打造的创新管线,将续写自己在眼科领域的神话。


回到中国,尽管这两年随着创新药的各项鼓励政策,眼科新药领域里不缺新入局玩家,除了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之外,围绕眼底疾病诊疗路径的优化,以及和医生共同成长这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能让诺华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用有效、以及不断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去帮助医生打造更好帮助患者的能力,最后围绕患者去做一系列的治疗体验优化,帮助原本一步步滑向失明深渊的患者能继续看见这个世界的色彩,这份治疗上的获得感,是让我和很多同事在这个领域持续工作数十年里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王嘉说道。


过去二十余载,诺华从提供前沿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支持规范化诊疗等多方面发力,与中国眼底病事业共同进步,未来二十年我们将继续见证诺华眼科在行业的深耕和引领。


这是诺华这家跨国药企对中国的承诺,也是制药公司在商业价值之外存在的意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